台北街头也出现「连侬墙」 传递反抗的火炬

1981年捷克布拉格的连侬墙(John Lennon Wall),可看到和平符号墓碑图像、约翰蓝侬肖像、「约翰」和「披头四」等字。(图撷自维基百科)

日前香港机场也出现「连侬墙」,抗争民众心声写在便利贴,贴到墙壁假人身上。(路透社

香港和台北街头接连出现的「连侬墙」(Lennon Wall),传递出人们希望和平、自由的心声。但这个以披头四乐团传奇成员约翰・蓝侬为名的连侬墙,到底从何而来?为何约翰・蓝侬的名字会成为自由精神的象征?《时代噪音作者张铁志表示,「如果说诺贝尔奖得主巴布狄伦是从60年代初开始以艺术参与社会抗议歌手那蓝侬就是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接下了这把60年代反抗的火炬。」

「连侬墙」最初的本尊在捷克布拉格,1980年蓝侬遭到暗杀,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在这座墙上画上蓝侬的肖像和几句披头四的歌词,在当时仍然禁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符号的捷克,无疑是对威权政府的抗议。很快地墙上不只有对蓝侬的缅怀,更成为当时年轻人表达自由心声的象征。

张铁志表示,多数人熟悉披头四对摇滚乐和音乐发展重要性,但在披头四之外,70年代的蓝侬不只停留在音乐里,更逐步结合艺术和街头抗争,「1971年的约翰蓝侬,早已不再是那个看来温顺可口的偶像披头,而是一个试图接合摇滚乐与激进政治的音乐人,一个真正的行动主义者。」

《时代的噪音》书中提到,蓝侬在1969年和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结婚,改变了他对社会革命的想法,逐渐投入社会参与。两人在阿姆斯特丹度蜜月时,甚至举行一周的「床上静坐」,为了「抗议世界上所有的苦难和暴力。」他们每天接受十个小时媒体采访,说明和平的理念

随着越战加温,蓝侬和小野洋子也在纽约时代广场东京伦敦巴黎等11个城市的街头上,用广告看板表达反战诉求。1971年,蓝侬首度和小野洋子一同上街参与抗争,更在下半年发表新专辑《想像》(Imagine),同名歌曲成为摇滚史上的永恒歌曲。

书中表示,蓝侬甚至成为摇滚史上第一个因为政治影响力而被美国FBI监控、试图遣送出境的音乐人。他和美国政府打官司,影响到接下来的音乐革命计划和反战演唱会,加上美国1973年自越战撤兵,蓝侬逐渐淡化了自己的政治参与,1980年却遭歌迷暗杀。

张铁志表示,「1980年那声枪响虽然让蓝侬本人不会再威胁执政者,却并不能让人们停止想像。因为每一代的年轻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想像属于他们的爱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