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找寻生猛老厦门

厦门。(作者提供)

第一次造访一座城市,我们往往随大众、抄攻略,打卡景点、走逛商业街。但如果你有机会,二访或三访一座城市,你会选择认识它的哪一个面貌?厦门,先前我也走过沙坡尾、鼓浪屿、集美学村及曾厝垵。有机会二访,我便决定好好考究一番,决定找找「老厦门」的踪迹。

找一个「老地方」,从当地菜场开始,能找到一些踪迹。厦门第八市场俗称「八市」,通常讲的「八市」,其实包括两个菜市场,一是从开禾路口延伸到开元路口的「开禾市场」,二是常被称作「八市内场」的「十」字形的营平市场,两个市场加起来的这片区域即真正的「第八市场」。

厦门开元路,始建于1920年底,最初称「新马路」,以提督路头(今轮渡公交车场)为起点,至浮屿角(今思明北路、厦禾路交界处),全长782米。因为是厦门近代市政道路建设上「开创先河的第一条路」,所以命名为「开元路」。

选在这里是因为当时的提督码头是来往闽南城乡的一些帆船的停泊点,厦门的第一码头到第六码头,都在开元路的前段,是物资进厦门的入口处之一,商人、游客都是从码头上岸,每天货源不断,人来人往。

在开埠后,因应着逐渐增多的人口及商贩,邮件的来往也逐渐增多。在轮渡公交车场旁,有着一栋非常气派的建筑,横眉写着「厦门一等邮局」。清光绪二十三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大清邮政,设厦门邮界总局,称大清厦门邮政。宣统三年(1911年),厦门邮政总局改称「厦门一等邮局」,是福建省唯一的一个「一等甲级邮局」。如今仍延续着它几百年前的历史任务,成为现代化的邮局,二楼布置着邮政的历史变迁,述说着当时商埠中,游人来往的热闹景象。

厦门。(作者提供)

开元路建成后,成为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区。1932年之前的开元路,门牌号数312户,有商户290家。小至理发洗衣、糖油烟酒,大至洋行行郊、汇兑信局。与渡头配套的客栈旅馆、饭店酒楼,甚至电影院,一应俱全。

在一排骑楼之外,偶尔也能看见装修带点南洋风情的。在当年出海打拚的厦门人或是华侨,拥有足够家产或事业有成后,会回到厦门,选择在当时最热闹的街市,盖一栋最特别的屋子,炫一种我不大张旗鼓,但都要你们看见的,一种光宗耀祖的方式。

厦门。(作者提供)

走进开元路,在中段,便会看见从中联结的营平马路市场。营平马路市场就是一般菜场的档位,基本是水产、肉类、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销售,就像小时候家人带着去逛的菜场一般。摊贩与客人交谈往往是普通话夹杂着闽南语,感觉非常亲切。

包裹在营平市场外围的开禾路菜场,向外,店家们拉出遮雨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内,有些将自家一楼敞开,成为餐厅。更加开阔的生意环境,除了也有着售卖海鲜及禽肉等农产品的摊位,但更增加的土笋冻、姜母鸭等加工副产品。如果真要找便宜实惠的「老厦门」滋味,来到开禾路菜场,我真觉得我找对了!

也因有较大的经营面积,海鲜排挡也基本集中在外围的市场上,水缸里放着今天刚打捞的鱼获,餐厅上标着两种处理方式,可以直接选择店里的海鲜或是菜单点菜,也能自己带水产来让店家处理。但就经验来说,建议是先做点攻略,了解各店家的海鲜价格与加工价格后,再决定花落谁家。如果能有厦门土着带着你来,当然更好了。听说这里的水,不比厦门外海的海水浅,深得很。

有老菜场,必有隐藏美食,这条铁则在八市一样得到验证,尤其越窄小、越深入的巷子,往往像开盲盒一样,越有「隐藏版菜单」。当你看到人们陆续进出一条巷子,甚至杂巷口隐约看见因为室内坐不下,而摆到外面的小桌子及小板凳时,走进巷子拆拆盲盒吧!

巷子里的商贩,往往专注着自己拿手几样小吃,打的就是一个口味正宗、用料实在。在来到厦门前,看了几部讲述厦门小吃的纪录片,海蛎煎便是常提起的其中一种。

厦门第八市场。(作者提供)

厦门海蛎煎与台湾蚵仔煎真的是亲戚关系,都用新鲜海蛎为主要材料,加上蕃薯粉调羹的面粉水,打上几颗鸡蛋,平铺在平底锅上煎。海蛎的海产鲜味加上煎到有点焦脆的鸡蛋液,一份鲜掉眉毛的特色小吃就完成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厦门的发展重心也向外扩张,沙坡尾、双子塔、国展中心、集美学村等,出现更多被游客所熟知的地点。而开元路正努力的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厦门。下次到厦门,来开元路与八市,找找生猛的厦门味道吧!(Miguel/现居南京)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众号)

厦门。(作者提供)

厦门。(作者提供)

厦门。(作者提供)

厦门蚵仔煎。(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