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2022年,我回忆起昔日的大陆年轻人

大陆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9%。(澎湃新闻)

在日前大陆政府公布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创新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的时候,我人生第一次为了「买房」而采取行动——踏入了凉爽的房产公司会议室。

我开门见山自我介绍,其实我以前是坚定的不买房族,甚至写过「三十岁,不买房」的那种文章,都是我的金主(我妈)这些年持续不间断在我耳边念叨:租房不划算,要不要买房啊。

按照我那个大概付完税和仲介费就啥都不剩的存款,加上因为疫情关系过去一年的收入极度动荡,再外加刚换了公司才刚刚保上住房公积金——我简直太幸运了,因为我妈得出一半以上。

曾经的我,在未来想像蓝图里,会租房过二十年(就算远嫁欧洲都继续租房),然后退休到云南或泰国租房,然后回台湾老死在爸妈的房子里。

不论是台北还是北京,房价都高得不可思议,我们所身处的大环境与父母辈截然不同。现实生活能让你第一次约会就跟对方约法三章「亲爱的我们不求天长地久,不用对方负责,只愿各自安好。」

曾经的我,认为父母的钱是父母的钱,那是老人家的养老钱,是他们这一代的积累,我这一代怎能「觊觎」?房地产小哥默默打断我,「其实如果家里有一笔钱,与其放在银行,拿来买房是最保值的,毕竟这是北京嘛。」

「对!我现在也是这么想,最近这两年我一直这么想!」

为什么呢?难不成是因为北京这两年房价低了一些?难不成是因为下个月就要33岁的我终于懂事了?难不成是因为我真的成为一个要对别人负责的中年人了?

在我内心戏不断的时候,中介小哥已经开口,嗯,按照您现在的收入,您商贷可能贷到的钱款有限……

我在盘算着得从我家太后手里「剥削」多少钱中走出房产公司。在快四十度的天气找到一处荫蔽处,喝着冰咖啡,打开微博刷两下,这么些天了「小镇做题家」竟然还这么热门。

在这瞬间,我感谢起自己毕业得早,那时的就业情况,如今年轻人可能认为是天堂。

在这瞬间,我想像个中年人一样拍拍年轻人的肩膀,「不容易啊,但要相信现在是阵痛,还是要努力,以后会好的。」

也是在这瞬间,我回忆起这些年,我遇见的那些大陆年轻人 。

在北大那两年是23到25岁,由于在台湾工作了一年才到北京的关系,同学大多是1990年和1991年左右。但无所谓,那时我们都是媒体上所谓「九零后年轻人」,而在当时的我眼中大陆年轻人与台湾年轻人简直差异太大了。

同学们不去酒吧。在学校或是写作业或是跑图书馆,娱乐就是刷刷电视剧或是约吃饭,跟我一起跑酒吧的就是台湾人和外国留学生。在我室友眼里我非常幼稚,他们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就在思考去哪家名牌企业实习,而我还在重温《黑糖群侠传》(不知道的自己去百度)。

他们很多一毕业就打算结婚,男生一毕业就打算买房(这样以后可以找个好对像)——我会写「他们」并不代表全部都这样,但绝对不是少数。

在我跟他们说「多交几个,不然你怎知道哪种最适合你」之后,他们会给我一个「台湾人在这方面跟西方比较像」的评价。

还有一些现在写出来会被网友笑的:比如喜欢许知远,很爱跟我讨论台湾民主和西方民主,把台湾说得特别美好(是不是保留很多传统文化),说得我有时会困惑。

班上的大陆男同学跟我在台湾时的同学差太多了!他们一方面规规矩矩,「要找好工作要买房才能娶媳妇」,一方面又会说出那种台湾男生绝对不敢说出口的话。

研究生二年级那年大家都在找工作,我对于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事情义愤填膺,一位男同学淡淡地丢来一句「因为女生会休产假,所以对企业而言市场价值会比较低。」

「你放心,你们就继续秉持这个观念,像台湾那样女人不婚不生的时代很快就会来了。」那时还没有打拳这说法,但我还是跟对方发表了一篇激昂演说。

结婚好麻烦,买房好麻烦,你怎知道未来会怎样,现在轻松快乐不就好了?2014年毕业,我在大陆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试用期月薪6500元(人民币,下同),地点在上海郊区,一室一厅月租1700。

我觉得挺不错,有点闲钱去酒吧,而且半年后转正可能到近八千(都四万新台币啦哇哈哈)。

而我那群90、91、92年的可爱同事则不断抱怨工资太低,「我朋友毕业一年就一万多了」、「我朋友试用期都比我们高」、「我朋友也在外商,工作两年一万五了」——奇怪,怎么人人都有薪资比自己高的朋友?

那时这群毕业生们一个月六七千,都认为这是极为短暂的,等一两年后自己总该是别人口中那位「我朋友工作两年就一万多了」的主角。

我一边「安贫乐道」,一边在内心想着,「你们怎么都觉得未来会涨薪,而不会降呢?」

2015年我入职媒体,对方问我预期工资。我说,我在上家公司一个月6500,但那是试用期,所以我希望比这个高!最后一个月7000成交。

入职后一年我开始招聘组员,这才知道怎么开工资——先开个一万二,反正会被砍价,砍完总比你毕业后一年还拿7000块好吧?

我们台湾八零后就是如此实诚。一位年龄相近的朋友告诉我,那年他刚从台湾到北京不久,作为金融人,打算狮子大开口一把——开价一万五。

后来懊悔地想戳自己脑袋。

我从媒体菜鸟逐步成长的那几年,互联网大厂兴起,「小粉红现象」被讨论,选秀节目艺人疯狂打榜刷流量。整个环境变化剧烈,数亿人民能很快地适应一波波新的生活模式。

如果明天一觉醒来突然出现什么新事物,大家会在短时间内接受并适应。

大环境在变,我毕业那时人们抢进外企,没几年大家已经往大陆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冲。物价房租更高,但一间间互联网公司的建立也带动内容创作的薪资和机会。一个小我几岁的朋友毕业后第一份工资九千——普通学历、也是传播院校的。

就连我们这样的传统媒体,都「被迫」拉擡了新人薪资。我跟公司新人妹子们回忆过往的六千五工资时,他们会很可爱地「蛤」一声,然后表示理解「你们那时物价低嘛」。

我看着一年一年进入公司的小年轻,学历越来越高。从什么时候开始,海外名校硕士在北京这么普遍了?

更可怕的是,他们竟然叫我「雪筠姐」!

在快到三十但未满三十的年纪,还有点残余倔强,每听一次就纠正一次,「我才大妳几岁啊,姐什么姐!」

我写过一篇文章《大陆年轻人,是敌人还是朋友》:一个年轻人批评政府两句,他就是「民主世界的朋友」;一个年轻人说政府两句好话,他就是小粉红,这是西方媒体老犯的毛病。在外界试图了解「中国崛起到底是不是威胁」的同时,大陆年轻人也是被观察的一部分。

不得不承认,虽说也就隔了几年,我们一样看过《康熙来了》和偶像剧,但他们跟我过去相处的大陆同学们,已经显然不同了。

几年一变,几年一代,我非常喜欢这样子的「变」。我跟在这些小年轻屁股后面跑,想知道他们的想法,从中感受到大陆的变化与脉动。

讲起台湾男生冒出星星眼、跟我说「好温柔喔讲话跟偶像剧一样」的妹子数量,随着年龄越小而越下降。

他们在现实中普遍把台湾「去特殊化」——就算在网上战斗力极强,但生活中这种「不认为你来自台湾,就认为你应该如何」的相处方式让我很舒服。

他们更能坦率说出爱国,甚至把国家形象化、人物化,只要不要乱扣政治帽子,我都觉得挺可爱。我非常赞同他们是「开始平视世界的一代」,只是有时在他们讲「澳村」、「美村」的时候会像老人一样叮嘱「自信是好,但还是要多看别人优点」。

与社交媒体展现的不同,现实中的他们没有什么「侵略性」,甚至在生活观念上能跟台湾人有更多共鸣。

他们有许多像台湾年轻人的那一面。抨击资本家口中的「996是福报」,重视员工的权益,转发爱猫爱狗、爱LGBT、关爱弱势的视频。比起经济GDP数字,他们更在意基层的生存情况。

如同台湾的小确幸,他们也把躺平挂在嘴上,只是一波波年轻人一边喊着躺平,一边往互联网大厂冲。

他们最不像台湾年轻人的那一面,就是从小生长于崛起的环境,太习惯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太习惯于一直在增长的环境。就算物价在涨,就算房价高不可攀,仍坚信国家发展、民生经济,都在向上。

有那么几年,我感觉人们对整个环境的盼望,像是在看虚拟货币的增值曲线一样。「现在是6000元,下一波可以涨到7000元」、「现在是7000元,下一波可以到7500」。

「下一波可以到8000」。

「下一波可以到9000」。

「下一波可以是10000,至少到10000才会停吧」。

你知道在这阶段发展会放慢,涨幅会减少,但你预期至少会到一万才「停」吧?至少还要再多少多少年吧?

纵使那些年,每个月拿到工资都先扣除房租,剩下的还得拨一点到基金帐户去,就怕自己月光没钱治病。但是那种「不止于此」的未来感,你还是愿意相信。

2022年的当下,经济、失业率、「小镇做题家」轮番成为热点话题。唐山打人、河南红码,烂事年年有,只是今年大家特别生气。

这是我在大陆十年来第一次感受到整体氛围这么迷茫的时刻。

也是在这一刻,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年人:找一份安稳点的工作,放下去大理隐居的梦想,平平凡凡搬砖、每天记帐。为了自己的老后走进中介公司,微笑跟对方开条件「实在没有两室,一室一厅也可以,靠地铁就好,不用学区房,我还嫁不出去,应该是最后一代。」

2022年的当下,作为一个自认已习惯「经济不景气」这个名词的人,还是想抽离现实,每天下班就回家N刷银魂。

相比过去,我对社会热点失语,有时候甚至说不清自己在烦闷什么。

最近看了一位韩国评论人写的一段关于韩国的描述。

「金融风暴之后,低增长局面稳固,世袭资本主义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然而,人们跃进的欲望没有消失。」

「欲望没有消失,但现有方式无法满足自身的欲望,今日的人们产生了不同态度。」

有人的应变方式,是不断寻找发泄点。有人的应变方式,是不断告诉自己「现在已经很好了,看看印度」。有人的应变方式,是像我一样回家看日本动漫,告诉自己有猫已经足够。

北漂十年,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当下氛围不同以往,年轻人状态不同于「曾经我认知」的大陆年轻人。

北漂十年,这也是我第一次陷入深深的迷茫与不确定。我不知道未来整个大环境会不会更好。

北漂十年,这更是第一次想严肃呼吁,青年就业问题,人人都在喊难的问题……经济问题真的需要解决啊!

这篇太负能量?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年人,在结尾处就给年轻人些许正能量吧。

如果要我说这十年北漂学到什么,那就是不用站队,不用因为网路环境就讲极端的话。对别人多点理解,很少有人能够一辈子都「政治正确」,不出任何「瑕疵」。

批评和监督政府还是要的。至少这样能保持一丝「我也要努力,让大家的未来更好」的期许。

照顾自己最重要,有能力就帮助他人,基金如果有赚钱可以捐给孤寡老人,但是记得多存点钱啊。不然,三十多岁还只能出点装修钱、看父母脸色过日子的我,就是以后的你。

什么,你那时结婚了?大概率,你那时会有一只阿竹,晚上下班就回到出租房喝啤酒,一边撸猫一边问「为什么我这么美还没有对象」?

大概率,你那时会一边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中年人了,生气伤身」,一边忍不住在朋友圈转发让人生气的热点事件。

但是这是自己努力挣来的小日子,这样子的小日子里偶尔也会有开心、甜蜜的时候。

谁知道呢?说不定明年真的还值得期待。

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因为下个月我要过三十三岁生日啦。

(郭雪筠/台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