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血汗海鲜 民团促劳动检查入法

台湾区鲔鱼公会、鱿鱼公会、围网公会、小钓协会,以及远洋渔业青年联谊会20日发出联合声明,希望能与政府和NGO一起合力下,让远洋渔业永续经营。(林瑞益摄)

台湾渔船主肢体及言语暴力虐待外籍渔工、薪资低廉、涉及非法捕鱼等,屡遭国际舆论指责,多个民团20日透过联合声明指出,行政院待核中的「渔业与人权行动计划」草案仍有不足,除境外聘雇外籍渔工最低工资应比照劳基法,渔船到了海上10个月的作业时间限期应回台,或到设有我国检查员的港口,接受卸鱼及劳动检查,要求行政院尽速公布该项行动计划,洗刷台湾「血汗海鲜」恶名。

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执行长朱增宏指出,「渔业与人权行动计划」应加强渔业监管,包括渔船实质受益人及渔船历史资讯的透明与公开,并将人权问题与非法渔获(IUU)的防杜连结,才能避免让伤害渔工人权与非法、未通报、未受管理的IUU进入市场,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到非法或血汗海鲜。

环境正义基金会东亚经理邱劭琪表示,非法渔业与渔业人权议题往往相互关联,台湾近年来因非法渔捞、强迫劳动、苛扣薪资、肢体及言语暴力虐待渔工等议题受到国内外舆论关注,当渔获登记越健全、资讯越透明,便能让IUU行为无所遁形,渔工权益的保障也能适时掌握。

民团表示,「渔业与人权行动计划」草案仍有不足,呼吁行政院应纳入境外聘雇外籍船员最低工资比照劳基法并直接给付、建立渔业资讯分级透明公开制度,并落实第三方勾稽与查核。

由台湾区远洋鲔延绳钓渔船鱼类输出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远洋鱿鱼船鱼类输出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远洋鲣鲔围网渔船鱼类输出业同业公会、台湾鲔延绳钓协会、远洋渔业青年联谊会所组成的远洋渔业产业团体,20日在高雄前镇渔港举行「提升渔工人权,落实渔业永续」联合记者会,声明产业近年持续努力,除在船上装设摄影机管理工时和改善船员生活环境,还参与海洋管理委员会认证,回应民团的指控,希望NGO不要无视产业努力。

鲔鱼公会组长林涵宇说,希望政府尽快建立与船员来源国政府、船员组织、劳务公司、训练中心,制定可实行措施,确保经营者与船员都可受双方国家法律保障。他强调,远洋渔业产业不怕稽查,但需要公平机制,未来渔业署会有大批检查员,检查员需要有完善的专业背景知识,并需加上精确翻译,才不会造成产业界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