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艺大师生动手 西螺大桥废钢梁变老街公共家具

台艺教授宋玺德(前排右二)率领学生西螺延平老街举办工作营,2组学生不约而同都以西螺大桥钢梁素材,变身为老街上闲置空间的公共家具,此作品名为「基桁墩座」。(周丽兰摄)

此作品名为「辵」,意为人来人往、走走停停,摆设在西螺背包客栈旁的应谷花园。(周丽兰摄)

目前的西螺大桥是102年新钢梁,拆下来的部分旧钢梁变成艺术创作的素材。(周丽兰摄)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宋玺德带领16名学生到西螺镇延平老街开工作营,2组学生不约而同以西螺大桥旧钢梁为素材,变身为老街上闲置空间的公共家具,可坐、可卧、可站,师生们表示「那不只是一条线」。

今年是台艺大师生第4度造访西螺,目标3周内做出2座融入地景装置艺术,学生们每8人一组互相激荡发酵,第1周讨论、第2周做模型,一开始各做各的,从8个想法变成3个,最后形成1个。

宋玺德表示,过程中难免会吵架,为了观点情感而吵是可以的,但工作不能吵架,要理性沟通。

2组学生不约而同选择已被淘汰的60年旧西螺大墙钢梁为素材,从文史资料、余光中的诗发想,还从旧钢梁铆钉编号找出位于原来西螺大桥的哪一部份,对旧钢梁充满感情

学生们完成「基桁墩座」、「辵」(音错)作品,「基桁墩座」摆在延平路公正路口的闲置空地,看起来是红色钢铁平衡木,远看像一条线。

宋玺德说,这2条焊接起来的钢梁代表60年的时间轴线,但「绝不只是一条线」,旧钢梁历经20多次重新油漆,已厚到无法切割,花了1周刮掉油漆、除锈、刨除、上底漆、油漆、上金油才回到原貌,再加工焊接。

闲置空间的主人看了很满意,觉得把养蚊子之地变成可以照相的地方了!

螺阳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何美慧表示,台艺大师生们使用的营造空间原本都是店面,但随着时代式微了,师生们把艺术融入场域,与环境连结。

宋玺德说,乡下不一定输人,美的感觉可以营造,用艺术的力量改变生活,让小镇旅游更有深度,也让居民生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