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家政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水平(评论员观察)

居民健康意识消费理念逐步升级,健康监测居家护理手段模式产品不断涌现,推动家政服务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加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有效供给,对于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壮大新型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

如今,聘请专人照看护理老人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但合适可靠的家政服务员却不易寻找。如何提升家政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建设水平,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生活性服务业需求激增。我国目前有2.54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养老看护、康复护理服务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居民健康意识和消费理念逐步升级,健康监测、居家护理新手段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推动家政服务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客观上对家政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实情况看,尽管我国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但仍存在服务不规范、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30万人,人才缺口大。此外,家政服务员尤其是中高端服务员供给不足,持有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康复理疗师等证书的更是少数。究其原因,一方面,职业从业意愿低、人员流动大等因素,制约着家政服务员队伍的壮大;另一方面,行业门槛低、专业人才缺乏、市场意识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供需错位数量、质量两方面的短板,使我国家政服务行业总体上呈现出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的局面。

养老护理、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一头连接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头连接着就业、职业发展等民生诉求。加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有效供给,对于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壮大新型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要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多措并举加快家政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人社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对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要求、入职条件、职业发展空间、晋级时间等进行了诸多调整,提高了职业吸引力。今年10月,人社部等多部门组织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计划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包括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系列务实新举措,为加快补齐护理人才数量和素质短板注入新动能

夯实家政服务业的人才之基,离不开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健全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对此,家政企业应与时俱进挑选和培训符合需要的人才,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资质的审核和规范监督管理,把好平台关。从业人员也应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主动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全社会也要树立尊重劳动的氛围,给予这一群体更多理解和尊重。

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汇聚各方合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数量充足的家政服务人员队伍,才能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招得到人、留得住人,也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