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都不贱》 张爱玲的「上海印象」
▲钟楼是张爱玲的母校「圣玛利亚女中」遭到拆除后唯一保存下来的遗址。(图/记者魏有德摄)
作家张爱玲在上海出生,战火中长大。她的文章以小说最为出名,到今天仍有广大书迷追捧。她在上海的足迹,除了广为人知的「张爱玲故居」外,还有中学时期就读的「圣玛利亚女中」。在《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小说里有许多场景,便是她在「圣玛利亚女中」就学时期的风貌。
▲张爱玲就学时写下对学校的感叹,「圣玛利亚女校,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也许会被尘埃染污,受风雨侵蚀,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图/记者魏有德摄)
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园曾经保留了昔日的风格,有爬满常春藤的钟楼、环绕操场一圈的长廊。2005年起开发商将教学楼、宿舍和回廊拆除,另外四幢保留建筑的屋顶也被拆掉,引发社会关注后,才决定保留钟楼,原地或异地重建其余所有建筑。张爱玲就学时写下对学校的感叹,「圣玛利亚女校,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也许会被尘埃染污,受风雨侵蚀,或破裂成片片碎石。」仿佛已经预言母校之后遭遇的情况。
▲「圣玛利亚女中」旧址内重新翻修后的格致堂。(图/记者魏有德摄)
走进上海来福士广场,一座古色古香的钟楼被四周高大的商业办公大楼包围着,新旧之间的冲突,视觉上的刺激,让前来的游客有着「蒙太奇」似的错觉。这座钟楼是张爱玲的母校「圣玛利亚女中」遭到拆除后唯一保存下来的遗址,经过翻修后,恢复了它最初古朴、优雅的原貌。她对于钟塔的印象曾经写道,「饭后去舀半碗粥,都成了冒险的旅程,出来进去挤得水泄不通。一挤到廊下,看见穹门外殷红的天,晚饭吃得早,穹门正对着校园那头的小礼堂,钟塔的剪影映在天上出了穹门。」
▲思卜堂原为圣玛利亚女中宿舍,现在是一间餐厅。(图/记者魏有德摄)
张爱玲在《同学少年都不贱》中有许多场景,就选在当年就读的圣玛丽亚女中,「悠长的星期日下午,她们到校园去玩,后园就有点荒烟蔓草,有个小丘,残破的碎石阶上去,上面搭了个花架,木柱的枣红漆剥落了,也没种花。」经过岁月的洗礼,学校虽然已经不存在。游客仍然可以透过张爱玲的文章,在圣玛利亚女中旧址,回味当年她当年念书时期的「上海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