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小心,红色蜗牛

鲁凯族人会将「年纪大」的蜗牛涂上红漆,不能伤害。(图/刘克襄提供,请勿随意翻拍)

作者/刘克襄(自然观察作家

我和友人站在碎石坡的菜园,观看一位鲁凯族妇人挖取山芋

当地向导提醒我们,「小心,不要踩到脚下那只红色的大蜗牛。」

我吓了一跳,仔细检视地面。脚前二十公分,果真有一只非洲大蜗牛,隐伏在碎石和干草间。不细看,还真会踩着,碎成一团。但听到他这么急切地警告,我不禁愣住。这只蜗牛还真特别,壳上还涂了红漆。难道鲁凯族对蜗牛有何禁忌,因而做此记号

以前走在乡下,经常看到此类大蜗牛,尤其是雨后的日子乡野环境出没愈是频繁。牠是世界蜗牛里最大的品种原产地东非,可做为食用品种,后来往亚洲扩散,最后广泛散布到世界各地。台湾是在日治时代(1933),由日本人下条久马一从新加坡引进。

农业和生态环境观点,非洲大蜗牛真是恶名昭彰,不仅吃掉大量本土植物,改变栖地,还让原生小型蜗牛不易生存,一般农民都视为害虫

我好奇地探问红漆之事,他的回答甚妙,「这只蜗牛,年纪比较大,老妇人特别涂了红漆,做为辨别,更不能伤害。」

我听到了更加吃惊,难道这只蜗牛有何特殊行为,急忙再追问,「年纪大又有何差异?」

向导严肃地回答,「那只是妈妈,会不断生小孩,应该保护,让牠继续活着。」

「其它生出的蜗牛就可以食用?」

「对,只要有标记红色的,表示牠年纪大了,应该礼让,让牠在田里继续生活。」

我再仔细检查脚下那只,蜗壳明显白化许多,看来是只老蜗牛。我知道东海岸好些阿美族部落都会食用蜗牛肉,传统菜市也有贩售。有时走在郊野地方,还会邂逅捕食的原住民,或者留下吃剩的蜗牛空壳,堆如小山高。鲁凯族也爱,我不意外,但有几只大蜗牛竟是妈妈级的,要特别保护,真教人惊喜。

非洲大蜗牛是雌雄同体,每只都有雄性雌性性器官,但还是要找其他只来交配。牠们的交配时间长,交配后精子不会马上跟卵受精,而是先把精荚储存,等找到合适环境再结合。

鲁凯族人或许不懂交配行为,但他们从寻常观察中,知道留下大蜗牛,可以不断生出小蜗牛。大蜗牛照顾得好,在室内可以养到六七年,野外或许比较短。我问此田的鲁凯族妇人,她说涂上红色记号的,多半可存活到三四年。

她在田里工作时经常遇到,经由做记号认识了,对蜗牛也有老朋友感情。平时走在田里,都是小心翼翼,生怕慯了他们。老妇人不知如何表达自己跟蜗牛的关系,但我具体感受,这种共同生活在菜园里,微妙的尊敬情感

从大蜗牛的保护亦充分说明,老妇人照顾自己的田园方式,俨然拥有永续经营概念

附注:非洲大蜗牛为广东血线虫之重要中间宿主,食用宜小心。

●作者刘克襄,绰号鸟人,作家、自然观察作家,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旧路探勘。原文刊载于刘克襄个人脸书。本文已取得本人授权刊登。本文言论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

▼蜗牛背上的红漆,代表应该礼让,让牠在田里继续生活。(图/刘克襄提供,请勿随意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