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抢救一座土地公庙

刘克襄认为,简朴的小庙现在已很难看到,当然要保存。(图/刘克襄提供,请勿随意翻拍)

作者/刘克襄(自然观察作家

村子入口,有座土地公庙,盖得金碧辉煌,夺目地坐落县道上。我带领学生踅入安静的村径时,先跟它敬拜。

村径狭小蜿蜒,偶见村狗远吠,鹅鸡漫步,还有炊烟袅袅的惬意景象。更进去,或有一角稻穗金黄,或荒废的旱田陆续出现,夹杂于果园茶圃水塘间,独不见任何路人。等走近一处三合院聚落,一座百年的土地公庙现身了。

它坐落于向南的山坡地,周遭有树林环绕。山坡地平坦处不多,但村人还是设法挪出一块台地供奉。小小台地以卵石块堆砌而成,还铺有一短短七八公尺的卵石石阶,连接到村径。有此精心安排,足见村人的虔敬。

小庙则以长方形石材搭盖,高约半百,小而典雅。两边庙壁刻有诗句对联庙顶还有雕饰刻纹连石炉和供台都用岩块辛苦凿成,兴建此庙势必花了不少功夫。北台湾乡野的土地公庙很少如此精致,又保持淳朴的原样。

两个月前,我来过三四回,清楚知道,接连的路上还有两座,规模或许略小,但都有这等格局和空间。整个山区也还有四五座,散落在不同的山腹田野。每一座都坐南朝北,兴盖的年代可追溯到清末。今天特别带学生来感受,早年乡野小庙的美好。

▲刘克襄与学生「保护」了这座小庙。(图/刘克襄提供,请勿随意翻拍)

我和学生正在欣赏时,刚好旁边有一农家老人回来。老人姓林,很好奇我们为何会出现。当我表明来意,他随即骄傲地指道,这些庙少说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刚刚我们走过的路,以前是旧的山径老人家农作十分娴熟,但已无稻田,只有少数果树栽作。譬如新品种沙梨,小庙前便种了六七株。

先前,学生问我,土地公庙前为何有株黄藤绑在另一棵树上?大家都以为有什么仪式,趁林老先生到来,我顺便探问。结果,老人家给了个有趣的答案,因为黄藤蔓发,遮到土地公了,因而用绳子绑住。

我继续赞叹这座小庙很漂亮。不意,引发他有感而发地喟叹,「可惜就是庙太小了。」

我环顾周遭,空间大,环境相当清幽,庙小反而更融合在自然里。结果按他的说法,现在的大香烛都摆不进去。他打算盖一座大一点,而且不会日晒雨淋。他要在原地重建,小庙势必得拆除。

我露出吃惊的表情,想到村口华丽的土地公庙,点着日夜不灭的LED灯。老人家钦慕的想必是那等风光,恐怕也觉得应该筹款盖成如此,才表示自己够虔诚吧!他虽想改,但有些举棋不定。我急忙跟他强调,简朴的小庙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当然要保存。自己带这些孩子们就是专程来看它的啊!很担心,下一回来,它就不见了。

「你若真的如此看法,那我就不盖了。」阿公的语气虽是接受,却有些疑惑,好像都是你在讲的,其他学生和老师都没意见啊!

我马上临机应变,以全部学生做了个小小民调。假如盖成马路口那样漂亮、高大的,请举手?结果,没人反应。希望这座庙保持原样的,请举手?所有的学生都高举。

阿公苦笑了,「既然都觉得不好,那就尊重大家的意见吧。」

没想到,这趟走访,竟有如此戏剧化巧遇。我们还能以外地观点发表意见,规劝在地人保护重要景观,并影响他的决定。想必阿公也十分虔诚,才会把庙照顾得这么素朴、完整。然而,长时未与外头接触,他还以为土地公庙盖得亮丽,才够虔敬。迟迟未整建,还在自责不够努力。

幸好,我和学生适时出现,专程来看土地公庙,方有机会说服阿公改变观念。小小的一趟旅行,因为我们的深切关怀,一座苗栗丘陵最淳朴的土地公庙,便这样美好地保护下来了。

日后在此行山,我更常带队专程探望土地公了。阿公看到我带学员到来,更乐于提到这个为何不拆除的故事,并以此自豪。我也暗自发心,希望日后多点这样的机缘,跟地方人士也跟下一代,一起和土地对话。

------------

►刘克襄新书《两天半的面店》各地发表时间和日期时间:6/5(五)19:30-20:30地点:台中‧诚品园道店台中市公益路68号3F)

时间:6/27(六)15:00-16:00地点:台南诚品文化中心店台南市中华东路三段360号3F)

●作者刘克襄,绰号鸟人,作家、自然观察作家,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原文刊载于刘克襄个人脸书。本文已取得本人授权刊登。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

▼刘克襄认为,简朴的小庙现在已很难看到,当然要保存。(图/刘克襄提供,请勿随意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