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杂志/吉园圃认证 替蔬果安全背书

文/黄汉华

安全蔬果该如何挑选?「吉园圃」认证提供了最便利的方式,透过一张小小的白色标章,就能吃得安全又健康。

我们吃下的食物到底怎么来的?安不安全?标示实不实在?近年来随着塑化剂、毒淀粉、胖达人等事件后,民众对食品安全有很大的疑虑。

全台蔬果农民也意识到这问题,愈来愈多农民加入「吉园圃」认证的行列,要让台湾人享用蔬果时,不再担心!

吉园圃(GAP)是英文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优良农业操作)的缩写,指蔬果栽种过程合乎自然条件,「适时、适地、适种」,不仅适合时间、地点,也合乎栽种用药规定

「以前有农民不敢吃自己种的苦瓜,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拿出来的,都是最安全的!」嘉义县布袋镇蔬菜产销班第六班班长吉隆指着手里的水晶苦瓜,信心满满地说。

光滑洁白的苦瓜是蔡吉隆和16名产销班班辛勤栽种的成果,他们接受布袋镇农会辅导,依循农委会制定的「吉园圃」安全用药规范,在靠海的土壤上种了5.5公顷的苦瓜。从苦瓜在拇指大的时候,就开始套袋,到收成时才拿下,不仅不施药,品质更是出奇的好。

蔡吉隆和班员将水晶苦瓜送到批发市场,才一出货,拍卖价就居全台产区之冠,平均售价比一般产品贵二到三成。他们在苦瓜上面,每贴一张吉园圃标章,就代表产品安全无虞,卫生可靠。

小标章建立责任生产制度

因为市场行情看俏,产销班以吉园宝」为品牌,做成伴手礼盒,开拓直销通路。

「『吉园宝』是指『有吉园圃,如获至宝』,」蔡吉隆诉说品牌名称的故事。2008年,农委会扩大推动吉园圃制度,蔡吉隆知道,这是条该走的路,便跟随政策采用网室栽种,隔离虫害,果真开创新局面,让苦瓜成为布袋镇的新特产。

农委会农粮署署长李苍郎表示,蔬果最怕农药残留过量,为了顾及食品安全,1993年开始实施「吉园圃」,不过,直到2008年,才推出标章,让民众从包装袋上就能轻易辨识。

仔细观察这枚小小白色标章,可是大有意义,下方有九个数字,具有追溯功能,也是建立农民责任生产制度的基础。

只要查询「吉园圃安全蔬果资讯网」,就能看到生产者的资料,知道买来的蔬果来自哪里,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农民就必须负责。

李苍郎说,台湾现在有4200个蔬果产销班,参加吉园圃制度者已有2126个班,约占一半,农民必须按照规定,学习正确使用农药、详实记录,接受多次检查,通过才能拿到标章。

不过对年老农民而言,逐一记录用药,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只有一半的产销班加入吉园圃制度的原因

然而,台中市后里区果树产销第16班的老农却摒弃沿袭数十年的用药习惯,最后打出「天后奶梨」的品牌,这是怎么做到的?「一开始,真是困难重重!」班长赖明岐表示,老农民害怕,摒除过去的栽培方式会不会影响产量?会不会降低品质?毕竟一个产季水梨,影响着农民一家全年的收入!

赖明岐只好善用办法,不仅让农业改良场、农粮署加强辅导,他也时时公告病虫害防治时间,掌握正确的用药时刻和采收时间,甚至还动用农民们的孙子辈,督导爷爷奶奶

由于年老农民较少阅读、写字,常有看不懂药名写错字的时候,于是,动用就读国小的孙子们帮忙,填写用药记录簿。赖明岐说,平常是爷奶盯着孙子写功课,如今,反倒是孙子当起小老师,不仅促进祖孙情感,连下一代也学会正确的农作观念。

皇天不负苦心人班员种梨子,产量不降反升,水梨个个硕大饱满,还借由宅配和网购,卖到全台,售价从2007年每公斤65元,提高到今年的110元。

邻田污染牵连 仍努力改善

吉园圃的农药检验合格率达九成四,比率不输先进国家。但是,根据卫生单位的食品检验结果,领有吉园圃标章的蔬果偶尔也会传出农药超标、使用禁用农药等事件。李苍郎无奈地解释,主要原因是「邻田污染」,在不合格中就占了八成。

由于台湾耕地面积小,每个农民平均耕地只有近一公顷,加上小小的耕地种了多种不同作物,每种农作使用的农药互不相同,往往大风吹来,旁边的农药随风飘来,受到无妄之灾。

李苍郎举例,水稻田附近可能种小白菜,有时候,风一吹,农药被吹到两公里的远处,就可能验出小白菜不能使用的农药。

解决之道是透过扩大栽种面积,可以减少邻田污染。李苍郎希望透过「小地主、大佃农」的农地出租方式,由吉园圃农民向没有耕作意愿的农民租地,种植同一种作物,便于管理。

师大化学系教授吴家诚就相当推崇吉园圃制度,他在网路上写道:「大家要购买安全的蔬菜,只要认定『吉园圃』标章就可以。」

看来国人什么时候能吃到更多的有机蔬果,吉园圃产销班可是责任重大呢!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0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网】【立即购买远见杂志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