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价课税:政客的瞒天过海之计

实价课税」是目前公平正义热门话题。很多人期盼在实价登录后,能够早日实施实价课税,财政部张盛和最近回答立委质询,指出「不动产持有税不宜实价课税」(10/18联合晚报),暴露出政客们的瞒天过海之计,因为:不能以实价课税,可以用市价课税呀!

什么?你还不知道「实价」与「市价」不同?当然不同,实价指的是买卖当时的实际交易价格重点在「当时」),所以适用于增值税而非地价税。市价指的是市场目前的平均交易价格(重点在「目前」),所以适用于地价税而非增值税。

举例来说,一位田侨仔多年前在台北市信义区买了一坪100元的土地。这「一坪100元」就是买进的「实价」。经过这么多年,田侨仔也没把地卖出,他的地价税,还能用当初一坪100元的实价来计算吗?当然不合理。应该用目前市场上的平均价格课税,也就是「市价」来计算。

全台最贵菜园最近终于悄悄铲平了。

重点来了。地价税以「市价」课税,政府现在就可以做,连修法都不用。

就在上个月「土地征收条例修正案」开始实施。这个修正案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征收补偿,由原来的公告土地现值,改成「市价」补偿。案子从通过到实施,没什么人有意见。

市价谁决定?各地方政府的「地价评议委员会」决定。有趣的是,这个委员会,也是决定公告地价与公告土地现值的同一个委员会。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地方政府的地价评议委员会,要精神错乱地对同一块土地提供三种不同土地价格

公告地价:用来课地价税。(目前平均市价两成)

公告土地现值:用来计算土地增值税。(目前平均市价八成)

市价:土地被征收时的补偿价格。

土地征收条例修正案的顺利实施,说明了政府根本就有能力评定土地市价。事实上,每年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国富统计,与审计部的中央政府决算审核报告,还会计算全国土地的市价哩。要市价课税?让各地方政府的「地价评议委员会」,把公告地价与土地现值,直接以「市价」或接近市价评定即可,反正者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还少了得精神病,增加健保负担的可能。

别忘了国父说的是「照价征税,照价收买」。宪法第134条也说:「私有土地应照价纳税,政府并得照价收买。」为了保护地主财团,我们的政客就搞文字游戏,创造出举世无双,让人精神错乱的一地多价,最后变成「照价A征税,照价B收买」。A不但是政府自创,还一定小于B。如果一块地真可以分好几种价格,还可以两成八成,随政府的意定价,那宪法134条根本不需要「照价」这两个字,直接写成「私有土地应纳税,政府并得收买」不就好了?政府带头玩弄宪法,实在很丢脸。

既然以「市价」课地价税没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希望大家专注在「实价」上?第一就是要以拖代变,现在政府施政最高原则,就是能拖就拖,把问题往以后丢,实价课税?等「数十年后」原始买卖资料完全建立再说。第二个原因就是希望大家专心在增值税上,忘了地价税,因为地价税不易转嫁。经济学老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曾经说过:

「对地租(ground-rents)课税,不致提高房租,而仅为地租所有者(地主)所负担。」这种地租「来自于国家的善政,…,再也没有比对这类资金抽税更合理的事了。」(国富论,卷五,第二章)

实务上来说,地价税会让养地养房的潜水供给,变成市场上的有效供给,进而让房价地价合理化韩国打房,第一步就是实施综合不动产持有税,实质税率1%起跳(台湾的四倍),实施第一年就让连续上涨七年的韩国房市下跌。日本的例子更明显,一举戳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就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地价税。由于地价税让地主屋主必须重视「持有不动产的实质收益」,可以说是地价是否合理的照妖镜

地价税在台湾,其实是政府最不愿面对的「不能说的秘密」。这秘密就是:每年从辛勤工作者身上拔毛抽血,来喂养财团地主,压低他们的持有成本,让他们「卖不出去放着没差」,可以把增值税转嫁到购屋者身上。想知道自己「平时」被拔了多少毛抽了多少血?简单,把地价税单拿出来,乘以2.5,跟全家人缴的工作所得税比一比,中间的差额,就是您全家的财团地主供养金。这还只是「平时」,等您要买屋换屋时,再剥一层皮,帮地主屋主缴他们该缴的增值税。

财政部张部长说:「地价税不宜用实价课税,税率太高了」。是高是低,何不让人民自己选择看看,要不要用2.5倍的地价税,换取废除工作所得税?反正,部长您知道的,这对政府总收入,不会有影响。人民把税单拿出来比一比,真相自然大白。(详见「其实,国父不希望你缴所得税」一文)

后记:在本文完稿(10/25)时,出现了一则乌龙新闻,称财政部已发函要求各县市调整公告「现值」以增加财源,因此明年起民众的「地价税」不排除变高。如本文所述,公告「现值」是用来课土增税而非地价税的。所以你看,连报社的编辑与记者也精神错乱了。

●作者牧,美国麻塞诸塞州,博,任教于某大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