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2年才就医!先天性心脏病患「喘又肿」 再次手术救命

王小姐(图左)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岁时曾接受手术,因为疾病关系身材瘦小,站在身高185公分的吴懿哲医师(图右)身边更显娇小。(马偕医院提供)

56岁的王女士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岁时接受心内膜垫缺损手术,但仍有残存的二尖瓣膜逆流,因为疾病关系,身材十分瘦小,但多年来除了激烈活动外仍能正常过日子,直到近几年开始易喘、身体水肿,却因为小时候的手术经验让她却退,后来终于正视问题,经医师评估后再次手术,顺利改善心脏衰竭导致的肺积水及肺动脉高压问题。

马偕儿童医院儿童心脏科资深主治医师陈铭仁表示,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占所有新生儿的1%,而王女士罹患的「心内膜垫缺损」(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ECD)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则仅有4%到5%,婴儿时期的死亡率约为10%到25%。王女士的心脏问题包含残存心房中膈缺损、心室中膈缺损、二尖瓣及三尖瓣逆流等问题,且已产生二尖瓣膜硬化,主动脉下方的左心室出口阻塞,引起肺水肿、肺动脉高压,合并下肢水肿、腹水及肠胃道出血等心衰竭症状。

马偕纪念医院心脏内科资深主治医师吴懿哲表示,病人到门诊时主诉「其实已经喘了2年」,让他十分惊讶,早就该就医。王女士的先天性心脏问题长期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但小时候令她害怕的开刀经验,让她迟迟未能正视已经恶化的心脏功能。

王女士自认是个不配合的病人,但看到团队如此用心照顾,为了她的病情一直努力找到合适的医疗方式,几经考量之后,决定于去年4月下旬接受心脏手术,置换心脏二尖瓣瓣膜,切除造成左心室阻塞之纤维化心肌,修补三尖瓣及残存的心房中膈及心室中膈缺损,体外循环暨心脏手术时间达4小时。

术后在妥善的照料之下,王女士原本的腹水问题获得改善,住院期间还养胖了1公斤,平均肺动脉压自开刀前的42mmHg降至20mmHg,摆脱肺动脉高压(≥25mmHg)且持续好转,出院后还养成了每天步行2000多步的习惯,恢复情况良好。

陈铭仁指出,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及早治疗,即使经过治疗仍需定期追踪,尤其过去数十年医学的进步,使得许多以前公认难以治疗的重症,甚至认为无法存活的心脏病人,都可以经由医治而长大成人。

马偕纪念医院特别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大朋友,由成人心脏科、心脏外科与儿童心脏科组成跨科别的合作团队,让这些病人透过检查与评估,制定个人化医疗对策。陈铭仁提醒,当这些「小病人」长大了,随之而来的是某些残存病灶,长期逐渐对身体造成伤害,导致发绀、水肿、心衰竭等等症状,需要定期追踪,运动、结婚、生育等也需要仔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