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朝鲜开始调整「先军政治」
朝鲜特使访问中国,对弃核问题只字不提,但是却多次提及朝鲜要重振经济。很显然,在金正恩的眼中,面包与核弹同样重要。金正恩在朝鲜危机的掩护下,强化对军队的控制,以待此轮朝鲜危机结束后,调整和改变先军政治。如今朝核危机热闹了数月,已经归于平淡,美韩军演已经偃旗息鼓,金正恩的改革构想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金正恩是一个富有变革情怀的人,他自小在国外生活,对国际大势有所了解。因此金正恩完全清楚,朝鲜的出路在于改革。2012年1月8日举办的29岁生日会议上,金正恩强调积极起用人才,只要有利于获得外汇和促进工厂、企业发展的人才,就应不拘一格地任用;谈及对外开放,金正恩说必须增加外汇持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重建经济。
但对于朝鲜这个国家来说,金正恩不论如何改革,「先军政治」都是必须调整的。
20多年先军政治,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虽然朝鲜的军人集团随着李英浩被解除职务及一系列的人事调整,逐渐被金正恩所控制。但朝鲜内部,先军势力的能量依旧不能小视。况且从稳定国家的角度说,金正恩也需要军人的说明。
「先军政治」如何调整?考验着金正恩的「牌技」。朝鲜危机缓和后,透过金正恩的种种言行,已经依稀可以看出他的施政风格。以粮食和食品生产领域为重点,推动军队企业转向军民两用,最终实现民用化,是金正恩调整「先军政治」的突破口。
首先,「军队经济」严重阻碍了朝鲜的发展。
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和金日成的去世。西方国家曾经期待朝鲜自行变天,为了摆脱困境,朝鲜实行了先军政治。
先军政治的结果是,朝鲜的军人集团逐渐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在朝鲜,军人不仅有自己的公司,养殖厂,还有大量的农庄。因此,朝鲜军队的经营组织方式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生产建设兵团,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等。朝鲜的军队产业,垄断着朝鲜最优质的资源,包括工矿、农场和重要产品的进出口,但是这些军人主办的企业效率低下,优质的资源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朝鲜的改革「静悄悄」
朝鲜为了挽救危机中的经济,事实上已经开始的静悄悄的改革。朝中社报导说,金正恩1月8日做出指示,「在农业生产方面飞跃和革新,开创经济强国建设的转折局面,开展社会主义增产竞赛」。
粮荒加速了「分田到户」改革的步伐。2012年7月23日,韩国网路媒体「DailyNK」透露,两江道金正淑郡等三个郡,开始允许把30%的谷物分配给农民。这一措失类似于中国的「土地承包」。
但这些措失还远远不够,因为朝鲜最优质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开发,他们掌握在军队的手中。朝鲜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把一些军队所属的生产性单位从军队系统中剥离出来。实现军企转民用,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第三,金正恩的改革思路
金正恩提出「经济与核武两手抓」的政策,核武强军的政策促使朝鲜在核弹研究上取得了进步。核武器在手,可以保障朝鲜不步卡扎菲的后尘,也使朝鲜在国家安全方面减轻了对传统军人集团的依赖。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缓和,朝鲜改革与裁军的时机逐渐到来。
想要开始改革,就必须寻找共识。长期以来,朝鲜不论是民众还是军人,都受到粮食不足的困扰。因此,农业和与粮食有关的食品行业的改革就是朝鲜最容易达成共识的领域。
为此,朝鲜政府开始一系列渐进的改革,在努力解决粮食危机之余,逐步调整军人集团的利益版图。
第一步,调查军队农场和企业的生产情况
2013年5月28日,《劳动新闻》报导,金正恩视察了人民军第313部队所属水产事业所,并号召:「要多捕捞海鱼,让最前线的军人四季能吃到新鲜鱼,让送给军人的渔船真正惠及军人。」朝鲜《劳动新闻》2013年6月3日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日前视察一家军队猪肉生产厂,并做了科学养猪、生产大量香肠等各种优质产品送给军人的具体指示。 随后,金正恩马不停蹄的视察了朝鲜大量的军队产业,包括军队农庄和军队食品厂等。尽管金正恩不断强调,军企要保障军人的需求,但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很可能不只用来保障军人的需求,而是向全社会提供物资供应。
第二步,打开军队的「粮仓」,赈济灾民。
外界多将其解读为朝鲜粮荒严重的表现,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也可以看作是朝鲜军资民用的一种尝试。用军队的粮食和物资赈灾事实上已经碰触了「先军政治」的传统,这种作法意味着朝鲜军人举办农场和企业所生产的物资,将不再只供军方享用,也可以惠及百姓。
朝鲜想要克服经济危机,就必须提高物资产量。而大量优质的土地及现代化的企业均操于军人手中,朝鲜想要提高粮食及其它物资的总产量。就必须要求军队掌握的土地和企业实现增产,同时这些企业不能只为军队服务,它必须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版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朝鲜还必须设法让军队生产的粮食,果蔬及其它物资能惠及民众。2013年4月初,韩国情报院发布报告说,根据金正恩的指示,朝鲜正在组织实施「经济管理整改专案组」:其中朝鲜领导人明确提出,要把军队垄断的经济事业移交给内阁。由此可见采取措失,推动军队企业逐步走向军民两用,最终实现军队企业转为民用企业是朝鲜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另外将军队经营的一些企业转为民用企业,实际上也是一种柔性的裁军。这种做法挖了朝鲜军人集团的墙角,削弱了朝鲜传统军人集团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同时也将把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军人从军队系统剥离出去,实现了裁军的目的。将军企转为民用企业即减轻了朝鲜的财政负担,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活力。
朝鲜改革的机遇与风险。
金正恩的改革确实存在的成功的条件。
首先,朝鲜军队和社会各界一样,长期受粮食短缺的困扰,因此金正恩推动军队企业转向民用企业,选择了从军队农场及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些食品行业下手,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军内及国内各界之间凝聚起共识。
其次,将军队企业转为民用企业并交给政府部门管理,即可以消弱朝鲜传统军人集团的影响力,也可以减轻裁军的阻力,变向将一些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从军队系统剥离出去,从而实现裁军的目的。
但朝鲜的改革也存在一定风险。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时,也曾经实行过裁军和军转民的政策。中国的军转民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开始的。中国的裁军很大程度是靠军转民完成,而当时的军转民工作之所以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军队产业被剥离后,通过市场途径获得了大量回报,弥补了这些人因改革所受的损失。比如当时的铁道工程兵几十万人同时被裁军,这些人集体转业后,组成了中铁建集团,如今这个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铁路建设施工企业,并发展成为大型国企。再如中国很多著名企业,如长虹电视等均是军企转制而来。
朝鲜缺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军队企业转为民用企业后,相关人员的待遇会有所降低。而这些被改革的人又无法通过市场途径获得经济回报,反对改革的呼声便会升高,到哪时朝鲜的改革必将面临很大阻力。
随着朝鲜危机的逐步结束,金正恩逐步将注意力转移到重振经济上来,其改革与裁军的思路日益清晰。金正恩试图以农业和食品产业为突破口,将军队经营的一些产业剥离出来,交给政府部门掌握,从而将部分军企转为民用企业。借此机会,一方面提升经济活力,摆脱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消弱军人集团的势力,变相实行裁军。
●作者刘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馆员。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