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画了个空中楼阁式的未来,但财报看上去并不认同

战略上的摇摆

随 Ballmer 离任迎来的微软转型期,这家公司对自己未来的描绘几乎每年一变。单硬件来说,从 "Devices as a Service" 到经 Mary Jo Foley 表达的“让硬件退到后台,成为微软系统服务的呈现平台”,再到最近一次 Q4 财报里 Surface、Xbox 硬件的盈利表现,前后及表里差异一直让微软被赋予一种很割裂的形象

而硬件,只是微软整体业务的缩影。

产品定位的模糊

新微软一直希望成为一家和苹果完全不同的公司,苹果占领普通消费者(至少在手机品牌认同上),微软就坚守企业和开发者市场;苹果靠硬件获得高额利润,微软就要成为一家“服务”公司;苹果构建自己的封闭生态,微软就让自己的系统和开发工具适应更多平台;苹果有自己硬件的强品牌和渠道,微软就断腕裁员硬件部门,维持 OEM 生态 …… 一切都让外界看来,似乎微软成功地把整个市场切成了两块,两家公司隔河而至又暗地里彼此延伸,另外还有一家名为 Google 的公司希望把两个沙堆搅到一起。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苹果从 Jobs 开始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就会发现这个思路里似乎存在一个本末问题。2005 年 MacBook Air 面世,至今帮助苹果在整个 PC 市场份额提升到 7.8%(IDC 数据),成为第四大 PC 制造商;2007 年 iPhone 面世,至今成为销量用户认可度最高的智能手机品牌,所有同行竞品比较的对象。这些都建立在同一个出发点上,MacBook Air 和 iPhone 在帮助公司成长的时期内都成为了领域内最佳产品(包含品质和素质的综合考量)。虽然 7.8% 的 Mac 市场份额和仅 4.5% 的 OS X 份额相比不免显得讽刺,但随整体硬件销量刺激带来的 OS X、iOS(App Store)甚至 Objective-C 生态成长让苹果得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诚然,时代已经不同了。苹果在早期需要靠极具说服力的硬件来吸引用户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供应链如今已被培养成熟,他的竞品(aka. Windows OEM)开始能生产工艺和指标与之相当甚至明显超越的产品,目前苹果更多的优势仅剩下本地系统体验和处于鼎盛时期的周边软件和服务生态。

“软件和服务”生态,听起来像是一个微软现在想要统治的市场。从微软的购物车里就能看到这种趋势:App Store 的 "New to App Store?" 里,“效率”类第一名 Wunderlist 和“事务管理”专题里“时间管理”类第二名 Sunrise 都被收入囊中。但有一点可能被忽视了,既然绝大多数用户在 OS X 和 iOS 平台上,那这些用户最倾向于也习惯于使用的服务就是 iCalendar 和自带的 Reminders,这也是苹果今年敢于在 Google Maps + Waze 还有 HERE 夹击的情况下敢于做自家地图,也有勇气在 Evernote 和 OneNote 之后做跨平台 "Notes" 的原因。

Windows 系统和服务封闭的几年里给了苹果太大的时间窗口,Mountain Lion 的 App Snap、Yosemite 的多屏扩展显示优化再到最明显不过的 iOS 9/OS X El Capitan 同屏应用贴靠,无一不出自 Windows XP 及之后的版本,这些酒瓶新酒的大肆渲染甚至逼得微软不得不将 XP 时代就有的虚拟桌面管理拿到 Windows 10 里作为主要特性宣传,还只能落下“借鉴 Mission Control”的评价 —— 这背后都是微软在 Windows Vista 开始留下的不自信和鲜作为。

如果说苹果是用同时代最优甚至领先一代的硬件来带动生态,目前市场里的另一 Google 则很聪明地用“倾销”来绕过这种打法。内存占用、耗电较大、恶意应用横行、缺乏软硬件标准、应用盗版和来源不受管控,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这是一个低价开源的系统,吸引大量被苹果冲击的各级别生产商,用几近倾销的方式迅速扩张,就能保证 Google 核心的广告业务在这个移动社会分得一杯羹。

反观微软,Lumia 系列手机在硬件参数上一直谈不上顶级,有时候甚至落后整整一代,旗舰主打的拍照也一直被系统拖累没能解决启动速度对焦速度,此外还有自身团队本身的白平衡问题(后来 OIS 引起的白平衡和对焦问题因为 PureView 负责人跳槽苹果出现在 iPhone 6 Plus 上,只是程度没那么严重)。Surface 和 Surface Pro 开拓了一个未经验证的新产品领域,Surface RT 随微软本身方向日渐清晰而整合为直接运行完整版 Windows 的新 Surface,但新 Surface 3 的配置不免让人失望,甚至很难达到曾经 Nexus 10 同期的标准,Surface Pro 还算稳健,除发热控制外都处于顶级水平。Xbox 同样在与 PS4 的对标遭遇性能差距,导致用户流失和开发者优化成本大幅提高。

除了硬件问题,定价上的模糊也让微软在这个领域显得四六不靠。Surface 3 的定价比整体配置都明显更好的 i3 版 Surface Pro 3 还高,至今销量疲软,还为此投入了大笔宣传费用;Lumia 现有机器在升级 Windows 10 Mobile (虽然还是预览版)时遭遇性能、稳定性问题,其中占比最大的 Lumia 520 和 Lumia 530 等机型甚至大规模遇到升级失败,且这部分低端机定价本身相比 Android 就没有优势,如今连软件体验和基础应用生态都显得落后。Xbox One 则在硬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直接定出比竞品 PS4 高出一百美金的售价,报道称索尼高管在得知售价后起身狂欢,至今 PS4 在全球市场上对 Xbox One 都是横扫态势。

终究要选择

微软在这个公司史上最成功的转型期因为摇摆不定把自己摆在了一个略显尴尬的位置。真正要倾全力往下发展,成为 IBM 那样的百年老店可能就需要做出取舍。

(印度最大电商 Flipkart 智能手机的 "BestSelling" 前八名里已经完全看不到 Lumia 了)

既然硬件定位已经是后台支撑角色,那不合理的定价部分就需要出让,在系统和服务的完善上寻求盈利。让 Lumia 成为印度、南美甚至非洲地区的 Budget Phone;让 Surface 成为学生能满足校园基本需求的最低配置,Surface Pro 依靠完善的配件和第一方服务成为大企业采购的最低门槛;Xbox 在 Windows 10 系统(潜在的)开放授权授权之后何去何从现在并不确定,但如果存在下一代 Slim 版可能就需要认真在配置和售价上紧盯 PlayStaion 和 Nintendo NX 两个对手。

这是“舍”。

Windows、Office、Visual Studio、Dynamics 和 Azure 作为微软传统优势所在的领域,就成了需要着重“取”的部分。

Office 所在的 ASG (Application & Services Group)部门有演示过下一代 Photoshop “病毒视频”的前 Adobe 首席创意官 Michael Gough 把控,Office 365 套件上架 App Store 和 Play Market 之后稳坐生产力分类前十,短期内看上去不需要担心; Visual Studio 经历开源和 2015 版发布,标准版免费,内置 Android 模拟器,通过 Xamarin 和 Apache Cordova 提供跨平台应用支持,与轻量跨平台的 Visual Studio Code 多线并行,对广泛开发者已经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而且目前为止市场上最佳商业 IDE 的地位一直未被动摇;Dynamics 在刚刚过去的 WPC 2015 赚足眼球:过去被诟病体验和设计陈旧的 ERP、CRM 和系统工具变得美观,能够快速打通各系统、各服务的数据,还能用笔触、自然语言等最新交互方式操作,形象大改 …… 不确定的就是 Azure 和 Windows 了。

Azure 在国际市场上一路高歌,成为 Gartner IaaS、PaaS 和云存储魔力象限里唯一接近 AWS 的 "Leader" 分级云服务,但国内代号 "monncake" 的区域在运维、稳定性和客服上一直存在严重问题,客户数据丢失,虚机大量启动失败,迟迟没能解决。

终于提到 Windows,这个微软声称要占领数亿设备的系统在刚刚用于交付给厂商量产终端的 10240 构建中依然留有大量的设计和优化失误。开始菜单和搜索有很大几率无法正常唤出,锁屏和操作中心显示异常时家常便饭,右键菜单、串口边框图标、导航的设计也远未达到统一水平,虽然深知这一情况的微软开始通过熟悉的媒体对外传达“Windows 10 是一个持续更新的系统,没有传统 RTM 概念”,但这个版本始终是留给广大消费者的第一印象 —— 别忘了 Vista 在 SP1 也修复了绝大多数问题,成为一个稳定流畅的系统,但并没能帮它洗脱骂名,XP 打下的江山几乎功亏一篑。Windows 10 Mobile 更无须提,几乎只能用“草稿”评价。

服务上地位稳固的微软看上去因为用户评价和投资人的压力变得有些本末倒置,微软过去十年各业务的成长得益于 Windows PC 惊人的市场占有率,如今他们希望弱化终端方面的努力单独发力跨平台服务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即便 .NET 开源、Visual Studio 跨平台,mono 和 Hybrid Apps 的性能也并不理想,Windows 曾经是最大的平台(而不应该是几个标新立异的平板和手机),但它的份额正被不断蚕食。

原创文章,作者:sinCe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