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丘角落的临床讲义...「台湾是世界文化低能儿」

渭水之丘除了可以拍摄美景,还有临床讲义。(图/记者华少甫摄)

记者华少甫/宜兰报导

在宜兰的鹰石尖关闭之后,许多人都会到同样位在宜兰的「渭水之丘」拍摄美照,因此当地被誉为「鹰石尖2.0」,事实上,该地除了悬崖意境照可以拍摄之外(政府现已明令禁止攀爬),门口樱花陵园入口处的樱花桥也是打卡热点,不过,许多人都会只顾着美景,却忘记这里还有一份蒋渭水的「临床讲义」。

1921年11月28日,台湾文化协会报刊医师蒋渭水的「临床讲义」,作为医师的他,把台湾比喻病患.提出对台湾的诊断,字字珠玑,「最初诊察患者时,以其头较身大,理应富于思考力,但以二、三常识问题试加询问,其回答却不得要领,可想像患者是低能儿头骨虽大,内容空虚脑髓并不充实;问及稍微深入的哲学数学科学世界大势,便目晕同痛。此外,手足硕长发达,这是过度劳动所致。」

▲蒋渭水的临床讲义被制于渭水之丘的一角。(图/记者华少甫摄)

「台湾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儿」,蒋渭水的判断看似讽刺,时则有他自己的一番道理,他解释台湾的病因是慢性疾病的慢慢滋长,导致「智识的营养不良」,最后更提出疗法:「因素质纯良,若能施以适当疗法,尚可迅速治疗。反之,若疗法错误迁延时日,有病入膏肓死亡之虞。」

蒋渭水1891年生于宜兰,1931年病逝于台北,生前曾经成立台湾民众党、台湾民报、台湾文化协会等,被誉为「台湾新文化运动之父」,他在2015年10月17日从台北移灵宜兰县礁溪乡樱花陵园渭水之丘,这份他生前所写的「临床讲义」,也被放在渭水之丘的角落,下次游客们除了来观赏风景之余,不妨也来看看这份流传多年的不朽作品吧!

▲台湾民主运动先驱蒋渭水2015年10月17日移灵至宜兰樱花陵园的「渭水之丘」。(图/翻摄自蒋渭水文化基金会粉丝专页

渭水之丘(樱花陵园)地址:宜兰县礁溪乡匏仑村匏杓仑路13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