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朗东/同志结婚募款 有什么不可以?

▲两女同志「上网募资10万」圆结婚梦。(图/翻摄flyingV)

文/温朗东

同志为了婚礼支出募款,引起一些批评。对此,我的想法有以下几个层次: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不是黑白二分的,而是光谱渐层。例如给企业的租税优惠、给个人的学贷奖学金职训补助,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私有组织/个人是有潜力的,让他们发展起来,对社会是有帮助的。又例如说消费券,假设这个作法是有效的(虽然实则未必),背后的假定也是个人的消费行为可以带动整体经济。所以,一件需要花钱的事,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个比例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二、网路通路实体通路有个明显的差别:在网路上商品上架的排挤效应比较小。比方说,便利商店(实体)柜台前面放了个「青少年纯洁协会」的募款箱,这个箱子就会占据掉一些位子,排挤掉可能对社会更有贡献的公益募款。如果是网路募款的话,通常都有关键字搜寻、有使用者自订的过滤系统,栏位字数基本上是无限的。当然,还是有网站推荐栏位/演算法优先序列问题,但是比起实体通路来说,排挤效应是小很多的。因此,就算为了个人利益募资,也不太会排挤到其他更有意义的公益募资。就算有,程度也不大。三、「不捐钱」跟「不希望看到个人利益的募资上架」是两件事,你不认同募资者理念,可以不捐,但是你进行道德批判,觉得这种募资根本不该出现(甚至说是同志运动的开倒车),又是另一回事。举例来说,如果有个政大台大老是中枪,换个例子)学生,想要买Bottega Veneta的背包,站在路边募款,你可以不捐钱给他(通常是不太可能会捐)。但是,如果你取笑他、谴责他,那背后一定是有某种价值观在运作。这就是「鄙夷不劳而获者」的价值观,更精确的来说,我们会认为如果你要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你就要自己去赚--透过给其他人提供商品、劳务专业技能,得到金钱,转换成自己的消费选择。如果你只是站在路边乞讨,虽然也会累,也要花时间,但一般我们不觉得那算是提供有价值的服务(除非你募资/乞讨的超有意思,让我们看了超爽。)所以一旦你这样做了,你就是跟许多人认同的「劳动价值」作对,就有可能遭受批判。四、批判者还有一个潜在的逻辑错误的价值观,一旦放任不管(不捐钱也不批评),会扩散出去,影响更多人,让错误继续蔓延。所以只是消极不处理不捐钱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的批判。这个逻辑很多时候是成立的,不然我们就没有必要针砭时事,提倡自己觉得正确的价值了。五、但是,不劳而获的错误程度有这么大吗?网路募资排挤效应小,没有具体弊害,只是会冲击到一些人的劳动价值,有必要批评吗?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比较罕见的观点:我认为,放任甚至是鼓励「个人利益成份较重」的网路募资行为,其实是有利于「公共利益成份较重」的募资。如果我们相信偏私利的要靠自己,偏公益的可以靠大家,公益成份高的募资,就应该会有更强大的号召力。既然如此,当我们都能够接受基于私益来募资、甚至愿意捐钱的时候,公益的募资就会更顺理成章、力量更大。毕竟我们最害怕的,不是有人公开的私利募资,而是凡事不关己事的冷漠。如果私利都能募到钱,公益理应募得更多。回到我一开始所说,公益与私益并非黑白二分,如果在渐层的一端我们更宽容,另一端的空间也会变得更大。简言之,让捐款日常化公私利共同号召把捐款市场做大,更能实现公益目标。如果有一天,买名牌背包的募资竟然比弱势团体社福募资更容易,那是社会的价值观病了,而不是募资者的问题。六、如果你觉得,人们捐款的额度是个不变的定值,只要私利募资一出现,就会排挤掉公益募资。那么,你其实对人性没甚么信心,觉得捐款的额度不可能增加。另一方面,照这个逻辑推演,可能只有100%的公益募资才资格上架,但是,世上有一种利益是只涉及公益,完全不会造福私人的吗?念不起书的孤儿,获得社会捐款,对他个人没有好处吗?那么,公益标准持续拉高,对个人的需要抱以鄙夷,究竟是贴近福利国家,还是往极端的资本主义靠拢?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温朗东,东吴法律系毕,辩论人,以促进公共对话、社会政策的改革为人生目标原文张贴于作者的脸书,已获授权刊登,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