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要被“白幼瘦”审美骗多久?
本文系本站沸点工作室《硬核看板》栏目(公众号:yinghekb)出品。
在这个提倡多元的时代,为什么主流审美却越来越单一。是谁在制定和操纵主流审美?“白幼瘦”又是如何在资本裹挟下一步步走向主流的?本期硬核看板8分钟,带你解读女性主流审美和资本市场的百年羁绊。
我们还要被“白幼瘦”审美骗多久?(来源:original)
无论你承认与否,“白幼瘦”都在吞噬一切并成为当下的主流审美。抬头环顾身边的明星广告,低头看朋友圈里姑娘们的自拍,坐你对面的同事都开始盘算下班后该去面部美白,还是做热玛吉。
01 什么是白幼瘦?
2014年8月,台湾作家李敖在《城彩名人堂》节目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喜欢的女人是哪种标准?他答:“瘦、高、白、秀、幼。
此话一出,无疑炸出了当时中国一代男性的心声。而口无遮拦的李敖误打误撞,就被树成了初代男权kol。
尽管70岁还在找17岁情人的老浪子李敖,将“白幼瘦”信条贯穿始终,但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先行的总结者,而非审美的开创者。
想知道白幼瘦审美的产生,要从20世纪20年代说起。
02 电视广告中的审美变迁
想追溯主流审美的源头,就要先了解是谁在掌握美的话语权:也许在你的固有认知中审美是无关他人的自由选择。但在消费社会,资本的和审美之间正在以逐利为共同目的形成一种“共谋”。
资本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控制着时尚,审美和消费动向,而作为普通人,我们接收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广告。广告是时代的窗口,传递的不仅是商品,也传递每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和审美标准。
换句话说:“主流审美是资本和时尚共谋下的人造物。”
| 20世纪20-40年代“摩登女郎”
20世纪2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身穿旗袍的旗袍女郎成了都市女性的代表,她们拥有电话,钢琴等时髦物品,打高尔夫,抽烟,骑马,有姣好面容和迷人身材。她们年轻貌美,生活富足,是都市最时尚的女性。
1933年,英国利华公司在上海开设中国肥皂公司,力士香皂开启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明星代言模式,邀请了当红女星阮玲玉,胡蝶,陈燕燕等人参加“力士香皂明星竞选活动”。此刻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位代言人奥黛丽赫本,则是当时西方世界的审美样板。
那个时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辛亥革命对封建思想的冲击,当时的主流审美非常“摩登女郎”。这反映了打开国门后,人们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强烈向往。
| 20世纪80-90年代“贤妻良母”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商业发展和广告代言,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以温柔贤惠为主。
1991年的南方黑芝麻糊广告,老胡同里,卖黑芝麻糊大婶的慈祥目光令人印象深刻。
每个观众都能感受到母性的光辉和伟大。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围绕“家庭”,她们穿梭于菜市场,日用品商店,客厅,厨房。能用药品治疗孩子感冒,用电器提升生活质量,默默付出,任劳任怨。
这一时期的广告,通过女性使用厨房用品和丈夫赞扬的目光表现产品的优势。表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中国封建思想认为,男人要负起一个家庭的重任出门打拼,而女性就应该守护在家中。这使得女性的地位在思想上受到束缚。广告创意者让男性去代言汽车和一些高档场所,女性则代言家居常用物品。一线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导向”需要女性以家庭生活为轴心。
|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职场精英”
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女性思维意识不断觉醒发酵,想要走出一尘不变的小圈子。
新兴的白领身份女性成了这段时间的第一选择。随着女性独立意识的提高,她们开始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离开了家庭圈子的束缚,其他领域做的一样精彩。
张惠妹在1991年雪碧广告中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女性形象,在演唱会即将开始时,面对台下观众的热情高呼,不知道如何开口,同事自信的递给女明星一瓶雪碧,并且哼唱她的歌曲,在这种情境下,她找到了最好的状态。
这则广告展现了努力工作、追求事业的女性“做回自己”,享受工作圆满完成后的快乐。
| 21世纪初到21世纪10年代“性感魅惑”
进入21世纪初期,女性角色开始走向年轻貌美,姿态婀娜。一些广告商为了利益,开始过分夸大身材和样貌的重要性,妩媚撩人,性感妖娆,这段时间涌现出了中国广告历史上最cult的影片。
某内衣品牌广告里,林志玲迈着优雅的猫步走向镜头,然后开始向观众撒娇。跟随画外音“由内到外”开始撕扯自己的上衣裤子,并且露出所宣传内衣内裤的局部。充满了挑逗和吸引。
海尔的32寸等离子彩电广告中,只有一位美女通过各个角度展示脸蛋,曲线,充满诱惑的表情眼神,没有任何其他内容。
2006年城市女性消费调查结果显示,“美丽消费”成为了女性个人消费的首选。报告中为美丽消费做了定义:就是女性以追求某种美作为目标,围绕个人身体全部或局部进行美容美发,瘦身健体,保健调养等变美、保养的消费。
其中女性消费在整个社会人群消费重的比重提升最为明显,为了让自己更佳美好而进行的自我消费,也促使广告中女性形象展现的越来越多。
消费,购物,经常会被贴上女性的标签,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女性是经济消费的主体,通过在广告中设置虚拟环境,来让现实中的女性产生使用产品就会变成美丽女性的观念,以此促进女性购买,达成刺激消费的目的。
2010年,范冰冰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说:我要做有最实力的花瓶。此言一出,以“范爷”为代表的中国强势女性时代随之来临。
21世纪10年代初开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独立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女性开始独当一面,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依附男人。
桂纶镁在益达广告里,骑着机车和身着中性化服装,被彭于晏当成了男人。
郭采洁的德芙广告里表现了女性的强势面。
视觉疲劳下需要新的女性形象,各行各业都能看到女性面孔,她们要做自己的女王,有个性的活着。
| 2016年至今 “白幼瘦”
把时间倒退几年,16-18年国内文娱监管开始收紧,导致正值活跃的娱乐资本市场遭受当头一棒。限古令,限薪令,限韩令,限外令,限制低俗,整治“阴阳合同”。
抓紧监管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审美单一和盈利疲软,为了继续输出主流审美,广告商开始全新的探索。
当广告商将女性需求拆解成一个个细分需求,他们发现,年轻,白皙,高挑是每个时代女性都脱不开的。
如同老人怕死,小孩怕笨,男人怕软,怕自己不再“白幼瘦”成功打到了女性的痛点。
2018年,复制韩国练习生体制的中国偶像团体选秀节目的出现,成就了所谓的“中国选秀元年”。资本迅速注入女团选秀节目,开始批量生产“白幼瘦”明星。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出道的女团数量达到近300个,平均一两天就有一个新团出道,女团产出数量超过了此前十年间国内女团总数。
火箭少女101
原本空白的女团市场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加之愈演愈烈的马太效应。全民狂欢的背后,女团越来越多,脸却越来越像。
最后出道的这些女孩无一不符合“白幼瘦”模板。
03 市场是如何流水线造星的?
根据《2019偶像产业及粉丝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元,如此庞大的蛋糕势必引起无数资本入局。
女团不光长得漂亮,吸金能力也很惊人,通常是还没出道就开始摇钱,多少女孩在练舞室挥汗如雨,就有多少粉丝在家里抱着成箱酸奶嗑奶投票。
几个月前还是素人的姑娘们一夜出道,上综艺采访,买热搜头条,直播间带货,外加绯闻炒作。整套流程一气呵成,于是就有了不认识的明星长期霸占热搜,没分清脸的女孩就能看到街头巷尾的广告。
符合模具的女孩星途璀璨,不符合的在网上被攻击谩骂和body shame。
"不够白还这么大年纪,做作矫情给谁看?”
因为中性外貌,上官喜爱被说成是:“姨脸,长相这么大妈也能出道?”
王菊
这些姑娘成了第一批被网友视觉化的对象,人们用“白幼瘦”审美标准将她们评定为三六九等。
白幼瘦不光框住了女团成员,还在将传统女星赶紧杀绝。
即使白、瘦可以靠后天弥补,但当优秀的女演员因为失去了性别红利,就被加速排挤到圈外。除了被压榨,就是无戏可演。
2019年8月26日,姚晨和梁文道一起在对谈节目中说到:“中国银幕上的女性,只有‘小女孩和’和‘老太太’!”
大S也在综艺节目里吐槽:“没有戏演,他们都是找我去演谁的妈妈,最大的是演王大陆的妈妈。”
海清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指出了中年女演员们的困境:“我们是一群非常热衷表演的女演员,但市场、题材常常让我们远离优秀的作品,甚至从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她做了第一个扔石头的人,呼吁导演、制片们给予中生代女演员机会,期待打出一点水花来。
另一条暗线,资本像投喂动物一样将大众审美调教成统一口味,然后联合收割。
对女性而言,冗余的信息一直在制造衰老肥胖的焦虑情绪。为了不被所谓的“时代审美”抛下,我们好像只有心甘情愿掏钱一条路可选。
而男性们钟情白幼瘦审美的一个底层逻辑在于:人们喜欢看起来更安全的选择,更小的年龄,更柔弱的身材,这些代表“风险”“野性”的信号全都被剔除了,只留下彻底的无害化和儿童化。易控制,让人觉得可怜又可爱。
我们该如何做?
在资本框定的世界里,我们把“白幼瘦”奉为圣旨。永远保持吹弹可破的皮肤,如花似玉的年龄以及永不过百的体重。
而这种审美的背后,是资本运作,通过大数据和算法营造出的“大一统”样子,并且不允许其他美的存在。
当我们被主流审美步步紧逼时,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我们在未来将无法看到女性不同状态的美,从而彻底丧失话语权。
希望我们对审美的思考可以更复杂些。审美之所以独特,因为它是人感性理性交织作用之后的结果。自己去思考美的答案,不然只有无尽的附庸。
搜索关注硬核看板微信公众号(ID:yinghekb),让硬核的知识先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