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请问苏院长:还要我们等多久,才能看到景气红灯?

工商社论

三年前大约这时候,我们曾以「台湾多久没亮景气红灯?」为题呼吁当局注意台湾经济结构问题,当时国发主委陈添枝回应表示,眼前台湾经济低迷不只有周期性问题,确实也有结构性问题,但相信借由政府推动的新产业政策、国家级投资公司及创新转型基金将可以改善这个困境

陈主委是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对于上一波景气扩张期间(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未出现红灯,他认为这不太正常。照理说,景气扩张期间绝对会出现红灯,起码也该亮个黄红灯,但那一波扩张期最多只亮到绿灯,陈主委笑称:「这是个后劲不足的扩张,半途而废的复苏。」但他相信,在新的一波的循环里有机会出现景气红灯。

在此先解释一下景气灯号,这里的灯号系国发会每月依股价指数海关出口、工业生产等九项指标编制而成,九项指标若扶摇直上,综合判断分数就会升高,分数愈高代表景气愈热,景气由冷至热的五种灯号依序是蓝、黄蓝、绿、黄红、红,最热的是红灯,最冷的当然就是蓝灯

我们目前用的这一套灯号是沿用1984年改版后的架构,1980年代出现红灯、黄红灯的比例39.3%,1990年代降至6.7%,2001~2011年初仍有23.0%,自2011年3月迄今已逾八年是0%,没亮过一颗红灯或黄红灯,陈主委谈景气时只是五年多未出现红灯,如今已有八年多未出现红灯。

令人惊讶的是,三年来非仅陈主委预期的红灯没出现,近期连代表景气稳定的绿灯都已消失了,国发会上周发布八月景气报告,依旧是亮黄蓝灯,从去年九月以来绿灯已消失整整一年,这一期间所亮的不是蓝灯,便是黄蓝灯,景气之低迷不言可喻。

从表面意义来说,目前这种亮不出红灯,也亮不出绿灯的情况是景气问题,但从本质而言,这个亮不出红灯,也亮不出绿灯的现象就是结构性问题了,其中至少涉及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及财富分配这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政府也谈了近二十年,之所以未能改善,这又是政治问题了。

三年前陈主委看到了这个结构问题,也提出改善策略,然而终究未能振衰起敝,这说明在现今以选举为考量内阁泰半只会操作短期的利多,以如此短期的政策思维而欲解决长期的结构问题,岂有不失败之理?此一心态不改,不论宣示有多动听,愿景有多宏伟,在汲汲于速成下,根本无助于解决长期的结构问题,如此由景气红灯而退至绿灯,再退至黄蓝灯及蓝灯,岂偶然哉?

我们回到景气灯号编制的原意,当年经建会如此说:「景气对策信号之编制主要系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根据其变动综合判断短期未来之景气变动,而藉一组类似交通管制标帜之灯号预先发出讯号,以供拟定因应措施之参考。」今天我们通称景气灯号,其实全名为景气对策信号,换言之,灯号即信号,看到信号异常,政府就得着手研提对策以为因应,这才是「景气对策信号」编制的原意。

然而,今天当局是用什么心态看这个信号呢?2006底亮了一颗蓝灯,怕外界过度解读,行政院财经小组竟然讨论起灯号的存废,虽然后来作罢,但这些政府大员显然已忘掉编制灯号的初衷。怕外界过度解读就要废灯号,这是什么理由?这个心态既荒谬又可笑。虽然这个景气灯号得以幸存,但内政部发布了十二年的房地产景气灯号,终于在2011年被当局以「灯号概念不够精确,难以反映各区走势」为由而加以废除。须知,灯号是信号,信号模糊,该做的是令其更准确,怎会是大笔一挥就把它废了呢?

我们要敬告今日的执政者,面对景气月月皆是黄蓝灯、蓝灯,千万不可再有废灯号的念头,当局应责成国发会从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及财富分配等层面研提对策,并把2000年以来几次经济改革功败垂成的政治因素也一并检讨,那些屡屡让政策流于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政治因素、官僚文化到底是什么?如何加以排除?皆应大胆提出改革作法

也许有人认为,各部会不是经常传出好消息吗?五加二产业不是频频破兆吗?台商回台投资不是络绎于途吗?由此看来景气并没有那么差呀,何以整整一年亮不出绿灯?事实上,所谓好消息虚实难辨,但可依用电研判,今年上半年工业部门用电较去年同期下滑1.2%,创下四年来首度负成长,反映国内生产活动仍在降温,如此而亮不出景气绿灯,理之必然也。

行政院苏院长日前于灾害应变中心主持米塔台风工作会报时,由于视讯连不上花莲而面有愠色的说:「还要我等多久?」借用这句话,如今台湾景气已逾八年未亮红灯,一年未亮绿灯,到底要让我们等多久才能看到景气绿灯?又到底还要我们等多久才能看到红灯?苏院长对此也该有所回应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