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论半世纪以来最长的景气红灯期
工商社论
国发会日前公布景气报告,9月续呈热络的红灯,这不仅是今年2月以来连续第八颗红灯,也是半个世纪以来最长的红灯期,连续八个月亮红灯固然代表当前景气强劲扩张,但却也反映景气有过热之虞,政府宜小心因应。
今天大家看景气灯号,多数只用来解读景气变化,而忘了当年编制的初衷,1977年开始发布景气灯号,其目的是让政府及民间了解景气变化以拟订政策,未雨绸缪。1977年适逢石油危机年代,全世界笼罩在停滞性通膨(stagflation)的阴影,值此风云变色之际,景气灯号的发布显然有提前预警的用意。
事实也是如此,因此景气灯号又名「景气对策信号」,也就是面对灯号的变化,政府该有对策以为因应,发布景气灯号虽自1977年开始,惟此前试编已回溯至1968年,迄今已编了半个世纪,而因应经济结构变迁,每隔五、六年还会改版一次,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景气红灯连续亮八个月,这是第一次,过去从没有持续这么久。
1978年之前的景气灯号和今天略有差异,当年代表景气繁荣的是「双红灯」,双红灯如同今天的「红灯」,此一期间亮出双红灯最长的年代,正是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之前,于1973年7月~1974年1月,连续七个月亮出双红灯,当时我国的经济成长、民间消费及固定资本形成皆以两位数成长,景气空前热络,市况一片繁华,惟与此同时消费者物价也开始上扬,通膨的隐忧已然浮现。
随后,果然出现惊天动地的通膨,我国的通膨率在1974年升至47%,停滞性通膨猛然而至,双红灯荣景灰飞烟灭,这一年经济成长降至1.1%,空前的繁荣变成空前的萧条,社会之纷乱,情势之危急,人心之恐慌,今天很难想像,长期景气过热所隐藏的危机,其伤害之大,于此可知。
台湾第二次红灯亮得比较长的年代,出现在1986年8月~1987年6月,总共出现六个月的红灯,台湾经济成长率在这一期间超过10%,民间消费、固定资本形成也都呈两位数成长,不过,和1970年代不同,这段期间物价非常稳定,通膨率不到1%。
这是「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虽没有通膨,但是随着股价、房价飙涨,泡沫风险逐月升高,股价指数于1988年升逾8000点,1989年升破万点,1990年泡沫崩散,跌破3000点,台湾经济重创数年之久,历经那个年代的人们,想必仍是心有余悸。
如今景气红灯持续期间已长达八个月,胜过1973年的连续七个月,也超过1987年的累计六个月,今年经济成长上看6%,股市、房市、出口、投资所呈现的也是欣欣向荣,这一切的表现看似好事,但参考过去半个世纪景气循环资料可知,其所潜伏的风险,不可不防。
其实,繁荣、泡沫经常只在一线之间,通膨与萧条也常是毗邻而居,1930年代大萧条之前的美国不是出现新纪元(new eras)吗?经济学家费雪不也认为美国已进入一个绝无终了的繁荣时期?2000年网路泡沫崩解之前,全球不也是出现高成长、低通膨,还被柯林顿推崇为新经济(new economy)吗?此外,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前,世界不也是一片欣欣向荣吗?然而,景气终究是会循环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是不变的法则。如今国内连续八个月呈现景气红灯,看似景气扩张的喜讯,却也隐含着通膨、泡沫的警讯。
老实讲,政府官员今天对景气的解读过于温和,容易让人以为灯号只是用来看看景气变化而已。事实上,早年官方报告对双红灯的解释是:「紧急」二字,1978年以后的景气灯号版本,红灯取代了双红灯,红灯所代表的意义在经建会时代所编的报告里写着「过热」,而非今天政府官员说的「热络」,那么,过热该怎么办呢?官方报告的对策指示写着:「刹车」二字,以紧急、刹车来阐释因应对策,浅白易懂,准确而有力量,没有模棱两可的灰色空间,其提示效果要比今天清楚多了。
以昔日的官方对策指示而言,今年以来连续八个月的红灯意味着国内景气已经过热,政府该有刹车的准备了。虽然今天台湾的总体环境和1970~1980年已大不相同,随着自由贸易、市场竞争趋于成熟,当年的泡沫、停滞性通膨也未必会惊天动地的重来一遍,然而,国际情势诡谲多变,通膨、泡沫的风险不可低估。
历史学者保罗甘迺迪曾说:「不同年代,不同国家所犯的错误,经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自有人类经济活动以来,人们经常追求繁荣而创造泡沫,推动成长却引来通膨,中外皆然,百年来虽有经济学家示警,也有学说佐证,但该犯的错误还是继续犯,通膨、泡沫终未偃旗息鼓,因为人性的贪婪、恐慌从未改变,以此而言,执政当局自应慎看待这八颗红灯,切莫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