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壮世代可以卷起千堆雪

工商社论》

今年(2022)下半年景气开始反转,随着各国的解封、3C产品需求减少、出口下滑,未来经济成长必须依赖内需。但在所得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更大的内需消费?除了提高诱因、创造消费之外,有一个族群的商机可以好好的运用,那就是「壮世代」。壮世代的定义仍相当模糊,姑且定义为60岁到80岁的族群,这个族群是接近或已达法定的退休年龄。过去也普遍界定为是淡出社会、生产力降低的世代。但和30多年前,台湾人平均的寿命约70岁,现在可达80多岁,如果60多岁出头退休,仍有20多年的好光景。60多岁的人脑筋依然清晰,身体状况普遍不差,如善加利用,仍对社会有相当的贡献。

就生产面言,他们可以在各行各业担任顾问,或者传递有用资讯,协助年轻人就业、创业、转行、跨领域等。甚至在台湾当前缺工严重之际寻求第二春、投入生产的行列。

在消费面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更可观。根据估计,60岁以上的族群握有台湾社会总资产的70%以上。但由于退休、自我认定身份故退出积极消费行列,或受限于年龄的歧视,消费相对保守,或受制于固定资产、房地产不容易变现等因素,对社会、消费的贡献受到制约。

未来如果我们可以塑造一个壮年族群的世代,塑造他们对社会仍有积极贡献,仍有庞大消费能力的族群,相信引爆的消费商机不容小觑。

就身份的认定而言,目前社会把焦点多集中在青年世代,如X、Y、Z世代,却针对上述富有族群的消费能力、高资产的世代,缺乏描述,缺乏想像空间,也使他们成为被忽略的族群,丧失了不少的商机。若能更积极一些,厂商可以创造壮年族的消费区域、消费餐厅、消费餐具,甚至专属音乐、氛围的规划,乃至于壮年族的购物节、折扣等,以及壮年族的时尚、风潮,相信背后的商机相将相当可观。

就资产活化而言,目前银行已有「以房养老」的措施,但以房养老是以房屋抵押给银行,再利用未来20、30年的时间,每个月取出固定的收入为生。不过,贷出的收入仍以目前生活所需为主,并无额外的费用可供消费。但如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则可以创造不少额外的商机。例如一栋房子房价原本是600万元,现在增值到2,000万元,但是房子如果没有处分掉,只是纸上富贵并没有额外的资金。此时把2,000万的房子抵押,贷出800万元的资金,就有一笔可观的消费金额可供消费。如果再搭配保险的规划,更能够保障自己,又可以发挥资产的杠杆效果。壮年族将资产活化后,部分用来偿还每个月的贷款,手上还有一些额外可供消费的金额,花在自己的身上。百年之后,子女们仍可以继承此一房地产,但是必须负担部分的房贷,子女们有房屋继承的权利,但也有偿还贷款的义务。

这笔抵押贷款出来的800万元资金,假设其中300万元用来支付每个月的房贷,至少还有500万元可供消费,父母们可以犒赏自己、为自己打扮、取悦自己,在子女眼中会活得比较光鲜亮丽,也不至于委屈自己一辈子。

壮年族群资产活化贷出来的这500万元,假设每年可拿出30万元消费,同时再推估这400万人左右的壮年族群中,有一半有采行如此活化资产的作法,则每年即可创造出6,000亿元的额外消费,再保守估计,也有4、5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商机相信是百货、养生、理财、陪伴、观光旅游、零售、电商业者的必争之地,哪一个服务业者敢轻忽这么庞大的商机呢?

这4、5000亿元的商机,配合企业对壮年族群专区的规划、节庆的设计、时尚的追求、风潮的确立,再搭配政府对服务业的松绑、产业化,效益可观。例如政府对长照的松绑、产业化,让更多保险基金导入长照服务业,带动长照环境的改善、相关商业模式的精进,将可衍生理财、医材、养生、陪伴及观光旅游等商机。如此一来,不但创造更多社会的消费商机,也可为年轻人创造更多高阶的就业机会。

现今社会上讨论最多的就是技术创新,但很少提及思维、制度、法规的改变,尤其是观念的重塑。如果我们可以重新定位壮年族群的世代,给他们更多的包容、尊重和鼓励,将足以在当前制造业面临下滑之际,创造更多可以操之在我的商机,并力挽经济成长于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