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龄社会」产业发展蓝图 岂可缺了壮世代?
▲台湾少子化与高龄化问题已成定局,无法逆转,那么台湾产业战略就需要在新人口结构中重新定位,透过政策让壮世代真的壮起来,成为产业发展的力量。(示意图/ETtoday资料照)
●陈孝昌 /新东向大联盟执行长
国发会上周发布人口推估报告,确认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台湾的少子化与高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定局,无法逆转。既然当前无论如何催生方法,也难以改变人口结构演化的大趋势,那么台湾的产业战略就需要在新的人口结构中重新定位,透过有效的政策形塑环境让壮世代真的壮起来,成为产业发展的力量。
无法逆转的高龄趋势 台湾需重新定位战略
国发会历次人口推估报告显示,2054年台湾才会出现新生人口降至10万以下的情况,但这次的报告却显示2040年就会出现新生人口降至10万以下,这代表台湾面临的人口结构变迁速度,远超出我们原本的想像,难以短时间内改变。
人口结构变迁牵动的就是生产与消费结构,2070年台湾15-64岁人口只剩下697万人,而65岁以上的人口也是697万人,标志着长寿时代到来,我们很难再只把15-64岁视为主力生产与消费人口,而65岁以上全视为被扶养人口。过去台湾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依赖年轻人口来设计,这样的产业结构肯定无法应对高龄社会的需求。
发展壮世代劳动力 带动产业发展
从2024年开始,台湾45岁以上的中高龄人口即占总人口一半,人口之所在,即商机之所在。可惜台湾目前并没有针对中高龄人口发展产业来支撑经济发展,有的只是养老和医疗照护,这是缺乏对高龄社会形成后,长寿产业发展愿景的想像。
我们应正视中高龄人口将成为劳动市场主力军的现实,因为劳动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更是消费,更是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之所在。经济政策上需鼓励企业调整现有的用人政策,不能只依赖年轻劳动力,而应该积极聘用中高龄劳动者,让他们重返职场,发挥生产力,进而形塑新的有力消费市场。
▼经济政策上需鼓励企业调整现有的用人政策,应该积极聘用中高龄劳动者,让他们重返职场,发挥生产力。(图/pixabay)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台湾因应缺工 短期救急不如放眼产业发展蓝图
面对台湾在2030年将面临高达40万人的劳动力缺口问题,目前政府的对策主要是外求,透过吸引外籍劳工及国际人才来填补这一缺口,因为催生、移民政策都难以短期内有效补充人口。但其实外部手段也只能作为补充,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真正的解方在于提升本地的劳动参与率,而这就涉及政府对台湾产业发展的想像。
政府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在新的人口结构下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据此有一套完整的、长期的人才培育与引进计划。也就是说台湾的人才策略必须进行深度思考,我们当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一个揽才的计划,更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蓝图。
布局AI等壮世代人才 据产业需求制订「职平」计划
传统台湾的职场高速公路主要为,普教、技职、进修。前提假设是人类寿命有限,应趁第一人生加紧学习,出校园后开展第二人生,进修仅作为前置学习不够的补充而已。而今,当多数人都因长寿而有余力追寻第三人生时,教育体制与职场设计就应开辟第二条高速公路,针对已有足够基础学识素养的壮世代提供进一步与产业接轨的新知技能与教育环境。
以AI产业为例,未来台湾的发展方向必然是「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百工百业都充满AI人才将是产业蓝图的重要一环。那么政府在高龄社会情境下布局产业发展时,必然也应思考如何提供够好师资、够高薪水回报、够清楚分级难度、够可信认证、够宽广适用产业别的教育体制,以及对接的平等职场环境与职务设计。
政院层级专案办公室 因应超高龄社会产业布局
整个产业发展蓝图的实现,涉及经济、劳动、教育、数位、甚至金融、消费文化等多个政务领域协力,需要的是政院层级的整合协调,如同日本90年代进入超高龄社会时以全内阁推动因应政策一般。
否则当前政府针对壮世代的预算多在卫福领域,教育预算给壮世代每个人只有每年100元,其他部会针对壮世代的计划甚至是0预算,这样是无法形成产业结构转型的具体激励措施的。当前我们需要的不是沿袭过往社会结构的传统政策,而是更积极的政策来确保壮世代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为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当前需要的不是沿袭过往的传统政策,而是更积极确保壮世代能够发挥潜力,为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图/记者李毓康摄)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