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论景气亮红灯的隐忧

工商社论

国发会月初发布元月景气报告,亮出连续第二个月的黄红灯代表景气趋热,日前国发会主委龚明鑫在立法院答询时更表示,即将于下周公布的2月景气有可能亮出红灯,这虽代表景气热络,但短短数月灯号三级跳,说明景气确有过热之虞

这份景气报告是根据金融面、信心面及实质面九项指标变化综合判断,去年7月以前亮的多是景气趋缓的黄蓝灯,8月至11月转为趋稳的绿灯,自12月迄今年1月升至趋热的黄红灯,依国发会初估2月可能出现红灯,短短八个月之变化可谓大矣。

近期景气趋热亮出黄红灯,系得力于金融面、信心面,包括货币供给M1B、股价指数及制造业营业气候测验点等三项全得满分,惟非农部门就业人数仍处于最低分,而出口机械设备进口值平稳中仍有反复,这说明此波景气回升,金融面及信心面更胜于实质面。

龚主委于立法院表示,这一波的景气回升不只是金融面热络,实质面如出口、消费及投资也表现不错,因此没有泡沫的疑虑。这话显得太过乐观,因为金融面及信心面等三项指标的表现远远超过满分的水准,其热度是景气灯号无法呈现的,例如股价指数,依灯号估算标准,只要年增率达17.5%即可得满分,而元月分股价指数年增率高达30%,是不是远远超过满分的门槛?而货币供给M1B的红灯门槛也只有14.5%,元月已达19%,若依昔日第一版的景气灯号设有「双红灯」,如今金融面指标亮的恐怕已不是红灯,而是双红灯了,这说明近期金融面及人们的预期心理的确是过热了。

以昔日第一版的景气灯号的标准来看,出现黄红灯便要注意景气是否过热,待出现红灯便要刹车,一旦升至双红灯意味着景气极端过热,事态紧急,应采取抑制措施,如今看来,我们的资本市场不论是股市或是房市都有过热现象,只是目前没有「双红灯」的设计,以致未能反映其极端过热的走势,这是解读景气灯号时须注意的地方。

事实上,从近期股市、房市的走势大家已可感受到金融面过热的情况生产、出口等实质面虽不错,但仍远不及金融面的热络,以此而言,我们自然不能对这一波景气过度乐观,毫无警戒,以免泡沫由是而生,通膨卷土重来,昔日报告里「双红灯」以紧急名之,红灯以刹车称之,直白生动,既有示警作用,亦有政策意涵,值得参考。

龚主委日前于立法院被立委曾铭宗询及亮红灯是否有疑虑时,也表示:「去年上半年适逢疫情,在比较基期偏低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亮红灯不能算过热,但如果过了6月还亮红灯,那就要特别关注了,届时要关注总体指标的变化,特别是物价是否快速上扬更要留意。」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然而,如前所言目前的景气灯号设计没有双红灯,低估了近期金融面的热度,若待6月才关注,恐怕为时已晚。

台湾上次亮景气红灯是2010年8月,而亮景气黄红灯是2011年2月,台湾已有十年左右没有亮红灯或黄红灯,而期间至少经过两次循环,两次扩张期(2012年1月~2014年10月,2016年2月~),十年之久竟没有半颗黄红灯、红灯,前所未见,前国发会主委陈添枝称此为「后劲不足,半途而废」的复苏,形容得极为传神,这样疲弱的复苏,微弱的扩张期终于在近期出现改变,这自然是好事,生产、出口的回升自然有助就业、薪资的成长。然而,如果以金融、信心及实质为景气的三驾马车,如今金融、信心的过热亦是隐忧。

回顾1986年6月至1989年7月,3年之间景气亮了27个月的黄红灯、红灯,身处当时只觉得经济繁荣,非仅股市、房市热络,出口、生产亦佳,以出口而言,1986~1989年的成长率依序为29.6%、34.6%、13.1%、9.3%,连年两位数的出口成长,让大家相信股价、房价的上扬是有实质面支撑的,然而,泡沫与繁荣真伪莫辨,参差相随,迨1990年信心恐慌,荣景幻灭,股价指数遂于半年之间万点跌至3,000点以下,经济萧条,哀鸿遍野,景气重返蓝灯。

我们认为,近期国内景气回升固然可喜,能亮出红灯固然值得称道,但切莫大意,历史上的繁荣与泡沫总在一线之间,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1990年台湾的股市崩跌,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所酿成的全球金融海啸,在萧条、崩跌及风暴来临前都是万里晴空,一片繁荣,然而向来繁荣与泡沫真伪莫辨,参差相随,这是可怕之处。

朱柏庐治家格言有云:「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近月处于干旱的台湾对临渴掘井当是特别有感觉,然而临渴才掘井,为时晚矣,因应干旱如此,因应景气亦然,未雨绸缪之重要,于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