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诗,是为了金门的和平」

作为郑成功的第11世孙诗人郑愁予对于金门始终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我到60知天命的时候,才终于明白自己一生写诗,为的是金门的和平。」他认为,金门可能是中华民族陆地跨向海洋最早的海岛之一,加上金门有文官也有武将,多次替台湾抵御外族,应该为他们建一个「癸卯民族海战记念馆」,大书特书这段伟大的护国史迹

在成功之母讲座中,郑愁予向学子细数金门历史。他表示,金门岛继承了整个闽南地区文化特征,「在安土重迁的汉文化中,母亲们却向孩子说:『出海去吧!』这形成了闽南地区独有的讨海文化。」当闽南地区从母性农耕文化转为男性重商文化,做为海岛的金门,便在其中成为航运中继站集散地

有趣的是,金门在这波转变中,一方面保留母性文化中「读书仕进」的传统,一方面也产生「出海侨居创业」的风气。郑愁予说:「金门是这样:居民大约有五到七万人,但移居在外的金门人,却有八十万人!」

然而金门的战乱也随之而来,除了明代曾抵御倭寇,也成为郑芝龙突破政府海上封锁基地,后来又成为抗清据点,也让明郑军顺利抵御荷兰的进犯,守住台湾。「金门这场大战,应该要建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