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规专栏》大陆刺激消费 须改善福利

「扩大内需」一直是大陆长期的基本政策。图为五一假期西湖断桥上游人如织。图/中新社

中国经济的供给侧问题不小,确实需要深入改革,但是更大的问题还在需求。收入不上升,商品卖不掉,供给侧咋改都无济于事,所以现在应该注重需求改革。这与烙饼一样,烙反面并不否定烙正面的必要与及时,但比较起供给侧来,现在更重要的是提高福利,增加需求。

曾经的主流观点是,经济危机源于资本家剥削,劳工贫困买不起商品,再生产循环中断。解决之道,打倒和撵走资本家,没曾想这么做砸掉无产阶级自己的饭碗。还有认为,危机源于民众储蓄,需求不振,遏制销售。解决之道,政府借民众的储蓄,花出去,增加总需求。没想到官员目标与民众需求严重背离,结果产业结构扭曲,腐败丛生,贫富悬殊。熊彼特摆脱虚悬诡谲的推演,从财务角度简单直白地指出,创新后的商品供给远远超过商品需求,消费不足,再生产中断,解决之道是实行福利主义。北欧国家的实践证明,繁荣正在于增加收入,缩短工时,完善福利。

熊彼特的逻辑大致可以表达为,在资本主义初期,产出比较低下,需求远大于供给,商品无卖不掉之虞,所以资本家要剥削尽可能大的产出份额。假定产出100单位,资本家拿40,工人拿60。后来资本家的创新使得产能达到10000,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劳工的生产贡献增长有限,至少因为技术进步,体力脑力的消耗下降。老板给劳工5000已经很够意思了,不讨论工会组织罢工的压力。老板即便穷奢极欲,消耗3000,还多2000卖给谁,卖不掉经济就会低迷。所以老板只能增加劳工工资,提高和改善劳工的福利,以卖掉过大的产能。1914年,福特公司给员工加工资,将2.25美元的行业日工资提高到5美元, 9小时工作降低到8小时。所有汽车商都说福特疯了,福特说,我只要我的员工买得起我的车,我的利润就会源源不断。福特的决策非常符合熊彼特的论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创新者统吃,守旧者被吃。创新释放出巨大的产能,没有福利主义支撑的购买力,资本主义就被自己的巨大产能所憋死。这种趋势将在AI革命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届时产出爆炸式增长,人工不再需要,不直接给民众发钱,经济势必走向死寂。可见,福利主义不是资本家良知的复苏,而是再生产循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提高收入和福利保障的另一个选项,本国劳工买不起,那就卖到国外,这能暂时缓解国内压力,但一定引起国外强烈不满。因为创新能力不如外国,只能降价销售。在低价与供给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外国同类产品也只能降价,这就打破了外国产品供需在原价格的均衡,外国产品价格下降,就是市场份额被出口国产品占领。进而减少外国就业,降低工资,外国肯定不乐意,于是演变成地缘政治,价值观冲突等,所以外国市场靠不住。中国企业效率本来就不高,降价销售利润更薄,工人收入比较世界更低,自己更买不起,更要依赖国外市场。所以只要开启出口模式,就只能越来越依赖出口,后续的麻烦也越来越大。可见,按照熊彼特的逻辑,中国特色也得走福利主义的路,这大概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唯一华山之路。因为,从来生产就为卖,卖掉方有再循环,劳工收入不增加,循环怎能不中断。

目前中国的主要做法是帮助企业脱困,扩大产出,增加出口,提高就业,带动消费,促销本国产品。这样的思路固然很有道理,但此彼之势异也,改开之初有效,因为出口没障碍,而今天出口严重受限,且短期很难扭转,如何继续刺激出口。即便突然有什么转机,明天产能更大,外国抵制更厉害怎么办?可见出口导向有些涉嫌饮鸩止渴。难怪诺奖得主克鲁德曼要说,坚持目前的做法,5年后更加困难。按照熊彼特的思路,人间正道是内需。所以必须将支持生产的钱用于减税,增加转移支付,改善公共福利,实现全民医保。尽管收效未必很快,但这么做一定激活内需,将由生产为主的经济循环,转入消费为主的轨道。且随人工成本的上升,反过来还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创新。(作者为大陆大学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