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三岩!父系氏族社会「活化石」将迎来新时代

▲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三岩片区敏都乡的碉楼群。(图/新华社

本报讯

近代以来,西藏自治区内部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将在藏东金沙江边启动,未来两三年间,被称为大陆父系氏族社会活化石」的「三岩人」将分批逐步搬离祖祖辈辈难以逃离的贫瘠之地。

西藏昌都市三岩片区,特指贡觉县的6个乡——克日、罗麦沙东、敏都、雄松和木协,人口一万多人,地处金沙江西岸,山高坡陡,田高水低,土地贫瘠,延续着一定的父系氏族社会习俗,以血亲结成「帕措家族,历史上盗抢、复仇成风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当地的盗抢之风得到有效治理,但是数十个「帕措」家族,依然深陷贫困之中。

三块石头垒成灶,火苗在熏得漆黑的铝锅下跳跃,浓烟蔓延到整座房子里,呛鼻辣眼。这是记者此前在三岩片区雄松乡夏雅村仁伦珠家看到的场景。

次仁伦珠的住房是当地典型的碉楼:外墙夯土筑成,高大、坚硬;里面有三层,一层是牲畜圈,二层是起居室,三层放柴草、晒粮食等。一家6口人睡觉、吃饭都在二楼。

这座土楼里没有窗户,也没有像样的家具、摆设,地面是厚实的木板火塘旁边放着几床藏式厚垫。次仁伦珠说,这是他们的「床」。

在起居室东北角的一块长木板上,放着6个塑胶编织袋,一整袋面粉还没有打开,其他5个口袋里装着一些大米、糌粑和面粉。

「这样的日子,我们过了快一辈子了,真的不忍心让孩子们再继续下去。」次仁伦珠说。

针对三岩片区深度贫困问题,西藏昌都市委、市政府采取生态补偿、易地搬迁、政策兜底精准措施,去年700人实现脱贫。

不过,三岩片区的贫困问题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钱包鼓起来了,如何在偏远的高山峡谷、贫瘠的自然环境中,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更是一个大难题。

前几年,贡觉县为三岩片区群众发放了铁炉子,但是受传统生活习俗影响,加之燃料匮乏,多数群众仍在用「三块石头一口锅」煮饭取暖。此外,县里还实施了「梯子工程」,为群众发放铁制防滑梯子,以更换传统独木梯。除了发铁炉子、铁梯子,市县党委政府还想方设法拓宽群众增收管道。近年来,县里通过实施扶贫专案、提供技能培训,已经扶持了一些群众从事种树养猪养鸡等,大家的思想观念开始逐渐转变。

为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雄松乡支持34岁的多吉康珠,把散放在各处的鸡收集起来,办了一个合作社,目前达到了3000只。县里以每只鸡蛋5元钱的高价收购,扶持合作社办下去。

仁旺修是木协乡下罗娘村护林员,他利用荒地开辟出多块苗圃,经过4年的繁育,栽培的树苗多达七八种、上百万株,还牵头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带动村里7户、49人吃上了「生态饭」,户均增收达2万元。对教育的漠视,曾在三岩比较普遍,精神上的贫穷令人担忧。雄松乡小学副校长韩讲美说,8年前他大学毕业就来到了这里,当时小学名册上只有40多个学生,实际来的也就30多个人。

韩讲美说,这几年情况有了明显变化,一至五年级有155个学生,幼稚园有26个孩子,「读完五年级的学生,都全部送到县城读六年级,基本没有学生辍学了」。

三岩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雄松乡党委书记扎西平措说:「去年,雄松乡考上了两个大学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三岩片区位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区,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三岩片区先后有551户、3700多人,搬迁到林芝等地。此外,自发搬出去的也有530户、2700多人。

今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区做出决定,对三岩片区的群众实施整体异地扶贫搬迁。西藏自治区党委要求迁入地干部群众,把三岩片区的各族群众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来对待,把易地搬迁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来办,让广大群众看到希望。敏都乡敏都村46岁的白玛措是一位单亲妈妈,有6个孩子,人多地少,生活比较艰难。听了干部们的宣讲,她对异地搬迁充满期待:「搬出去,耕地好,生活条件好,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