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放门口、跟父母纸条联系 「茧居族」社会退缩拒社交
▲李岚婷医师建议,对茧居族需要相关协助时,应寻求精神科专业医疗管道,进一步精神评估与家族治疗。(图/成医提供)
「茧居族」社会疏离,几乎整天窝在家里,出门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际范围狭隘,情况更严重者,连家门都不出,甚至有连房门都不出的,与家人沟通只透过传递纸条,近几年,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普遍发现儿童或青少年拒学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到足不出户或昼伏夜出的程度,这也是「茧居族」,成大医院精神部医师李岚婷表示,由于案量累积,此类「拒学行为」越来越受到关注。
李岚婷举案例说明指出,涵涵自我要求很高,成绩一直很好,生活作息也很正常。但升上高三之后,常常抱怨睡不着、也吃不下,时常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念书,因此功课越来越退步。家人很担心,但是一问她「怎么了?」,涵涵就会发脾气,甚至会莫名其妙掉眼泪,尤其最近一个月越来越奇怪,不但下课很少和同学聊天,放学回家就关在房里,连假日也都不出门。
另一案例,世明退伍后,工作不稳定,做不到几个月就换工作,近一年都不出门,每天都待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家人有时会看到他自言自语、发呆、傻笑,他拒绝和家人同桌进食,只愿意吃自己从便利商店买来的未开封食物,如果家人不小心动到这些食物,他就会通通倒掉。
第3例,20岁的志杰过去在学校表现平平,高中时受同侪霸凌开始拒学,大多数时间都躲在家里面。他的生活日夜颠倒,门窗紧闭上锁,一开始还会自行出门觅食,后来甚至连房门都不出,要家人将三餐放在门口,用餐完再将空托盘放回门口回收。和双亲仅透过纸条联系,不仅没有朋友,更没有任何人际关系。过去这几年都过着这种隐蔽的生活,但志杰会透过网路购物,若遭父母拒绝,他会有摔东西等暴力行为,或传给父母带有威胁意味的讯息。成大医院精神部李岚婷医师表示,上述3个个案的状况都呈现出「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状态,而案例一诊断为忧郁症,案例二则为思觉失调症,2者都有足够的医学实证在服药治疗后能改善其不当行为模式。
李岚婷医师指出,而案例三则是所谓的「茧居族」(日语:引きこもり;英语:Hikikomori),与外界全然隔绝;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0年提出的标准,「茧居族」意指待在家里半年以上,不工作、不上学也不社交的人。目前台湾尚无明确的定义及研究统计;而根据日本厚生省的调查,日本则有60-100万茧居族,其中有7成为男士,多数在30岁以下。
「茧居族」社会疏离,几乎整天窝在家里,出门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际范围狭隘。情况更严重者,连家门都不出,甚至有连房门都不出的,与家人沟通只透过传递纸条。近几年,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普遍发现儿童或青少年的拒学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到足不出户或昼伏夜出的程度,这也是「茧居族」。李岚婷医师表示,由于案量累积,此类「拒学行为(school refusal behavior)」越来越受到关注。
李岚婷医师说,因社会退缩症状表现就诊个案,需先排除忧郁症或思觉失调症;而因缺乏有效药物,「茧居族」的治疗端赖积极的社会心理介入,钻研此议题多年的日本齐藤环医师建议,切勿延宕治疗时机。
李岚婷医师指出,茧居案例中,个案本人从初诊就参与咨商的少之又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须开始进行与父母的家族治疗,目的是即使个案本人拒绝治疗,家长也可以营造对治疗有帮助的环境,逐渐引导孩子愿意接受治疗。她强调,家族治疗不是为了追究孩子变成茧居族的原因,而是探索问题是如何被「维持」的,找到特定互动模式后,再进一步协助家庭寻回自主解决问题的力量。简而言之,家族治疗的原则,就是把茧居的孩子其本人的问题,与孩子和家庭关系的相互作用一并考虑进去。
李岚婷医师说,目前政府虽未针对茧居族提供相关协助,但在其关联行为中,政府及教育单位针对拒学孩童有相关应对方式;李岚婷医师建议,对茧居族需要相关协助时,应寻求精神科专业医疗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