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社会课本挨轰 翰林:没有意识形态问题

一名家长怒控,孙子就读小学四年级,就读学校使用的社会课本翰林出版社版本遭指内容浮滥。图为国教陈列各年级教科书。(李侑珊摄)

一名家长怒控,孙子就读小学四年级,不只已连续3次社会科小考不及格,社会科第1次小考更是全班不及格,孩子就读学校使用的社会课本是翰林出版社版本,遭指内容浮滥,甚至谈到中华传统节庆,以「先民」取代「中国」。翰林则回应,所举各地家乡特色范例以利教师地化教学,而小学中年课程范围是以乡镇县市为主,没有所谓的意识形态问题

针对家长诸多指控,其中对于住民与新住民占教材比重过多,翰林出版社表示,小学社会教材基于「关注多元文化」与「尊重少数族群」的角度编写,因此不能以人口比例来决定教材的比重。

翰林出版社指出,依据教育部课程纲要规定,此部分的教学重点,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所生活环境是由不同族群组成,不同族群之间须相互理解与尊重,因此在课文取材中分别介绍汉人、原住民族、新住民,带领学生认识各族群的不同文化风俗与节庆特色,进而教导学生面对不同文化时,应抱持着尊重的态度

至于课本不断提到的「家乡」二字,家长砲轰表达不清不楚,「明明你们心里想的是台湾,却不直说!」翰林出版社则回应,依据教育部课程纲要规定,中年级社会教材着重于「家乡」议题单元编排从不同的主题(例如:人口、名胜古迹地名……等) ,让学生了解居住的地方

翰林出版社并强调,「家乡」的定义是相对性的,有出生地、求学地、工作地等,中年课程范围是以乡镇县市为主,「没有所谓的意识形态问题」。

翰林出版社也提到,教科书为全国通用版本,为了兼顾区域平衡,因此所举的例子为各地家乡的特色范例,此为符合教育部课程纲要规范前提下,各家版本的共通性做法。对此,翰林社会于教师专用课本、教师专用手册等周边资源上,皆已提供丰富的在地化的教学素材,让教师可进行在地化的教学,以达课程目的

而就社会教材课文用字方面,家长也有所质疑,翰林出版社则强调,各领域的学习重点不同,因此社会领域教材,不能只以前一个年级国语课本学过的生字编写,此为各家版本的共通性做法。

翰林出版社称,社会课文编写用字历经北、中、南多位老师协助审校,亦经过多位学生协助试读,剔除难字难词,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并且课文每字皆加上注音,便于学生阅读,而若因课程所需出现的专有名词,亦有安排「加油站专栏进行名词解释,不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