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糖教室-从糖出发、斯土为本
迎2050「净零排放」目标,台湾应建构「新农业」。
面对新的节能减碳浪潮,政府已设定2050年要达成「净零排放」目标,这是很大的挑战。永丰余学院院长何寿川提出「从糖出发、斯土为本」的概念,他表示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母亲,土地上生产的农林业是糖的主要来源,也是粮食需求与可再生资源,重新定义及建构「新农业」,让其副产品能全循环利用,将是走向净零碳排的终极解方。
今天谈「新农业」,看它的价值,不能再只看树上的果子,或局限在粮食的产出,而是要看整个全循环的价值。工业化之后,农业因为产值不高,占我国GDP仅约2%,长期被忽略,但其实农业的剩余物可以创造很大价值;土壤的有机质也可以转换创造碳汇,如果把这些都加进去,「农业不再是穷产业」。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15,000亿吨),当植物凋落在土壤里就转成有机质,里头的腐植质可固存碳,联合国COP21更倡议,每年将土壤中的有机固碳量增加千分之四,可中和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全球已有40%的绿地逐渐沙漠化,如何使沙漠变绿洲?何寿川认为,可从「提升土壤有机质」、「造林创造碳汇」到「农食剩正确回收运用」等三方面来施行,确保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迁。
何寿川认为,台湾的农地、森林与竹林(农土林竹),碳汇条件优厚,80万公顷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220万公顷林相复育,再加上18万公顷的竹林活化,预估一年有创造6,300万吨CO2碳汇的潜力,相当于台湾2050净零排放规划中的碳汇目标数值。透过良好的土壤碳汇管理技术,可促进土壤的经营迈向永续,强化农林竹业面对气候变迁的抵抗力,并创造碳权、增加农业产值。
其次,「农食剩」的正确处理能降低废弃物、减少经济损失,还能在净零减碳上有所贡献。何寿川说,台湾每年农业、食品加工业、家户剩食、民生污泥等农食剩合计约3,000万吨,如果能把这些农食剩转为沼气,不仅可降低废弃物量,还能创造绿电、减少碳排。以20MW沼气发电规模设计基础下,3,000万吨农食剩推估每年可发电量达55亿度电,占全台总发电2,801亿度电的2%,同时可减少碳排近1,400万吨CO2。
接下来,台湾应该以新科技迎接新一代农民,重振我国农业再生,发掘台湾农业负碳排潜力,为农业创造更高价值,打造永续发展的「糖经济」。
最近有则新闻,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成为美国最大的农地私人拥有者,股神巴菲特也投注大量兴趣在农地,这些首富显然已经看到农地与农业的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