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蟹天堂路》「报复性国旅」牺牲者 陆蟹妈妈因这原因吞食孩子

随着全台湾疫情趋缓,在暂时无法出国的考量下,「报复性国旅」现象大爆炸,垦丁国家公园更是一时之选。(图/报系资料照)

随着全台湾疫情趋缓,在暂时无法出国的考量下,「报复性国旅」成了目前最新现象,许多热门景点人、车潮挤爆,垦丁国家公园也成为一时之选。屏东枋寮警分局统计,近日假日期间每小时通过车流量竟高达2700辆次,等于每分钟通过45辆,川流不息的车潮让当地陆蟹几乎没有安全通过马路产卵的时间与机会。

陆蟹是在形态、生理及行为都能适应陆地生活,几乎不需接触到海水的螃蟹,幼蟹在海水中出生,长大后爬到陆地,以地面的落叶、果实、种子、腐植质为食,或以树干上的苔癣、小虫子为食,经过一次次的脱壳变为成蟹,成熟母蟹到了繁殖季(通常为7至9月)就会抱卵进到海水释幼。

由于造访垦丁国家公园的大量人潮,导致各种观光及休闲设施林立,除了压缩陆蟹的生存空间,且陆蟹栖地被台26线贯穿,大量的车潮直接造成陆蟹被路杀,让陆蟹妈妈必须冒死通过释幼「天堂路」,才能抵达大海。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台南。台南社大暑假期间在台南市盐水溪南岸进行护蟹行动,适逢超级大满月出现惊人的数量,参与的亲子们一起护蟹过马路繁衍下一代,但也发现4只抱卵母蟹不幸惨遭路杀。经观察发现,每只母蟹所抱的蟹卵数量高达数十万颗,令人痛心。

本刊实地到车城乡后湾勘查,发现陆蟹数量虽已不若以往,但仍有一群热心志工,拚着夜间穿梭马路的危险,来回寻找准备释幼的陆蟹妈妈,也有许多用路人主动放慢车速、甚至示意后方来车停等,一起带着陆蟹妈妈,回到牠们熟悉的海洋释放幼卵。

夏季正是母陆蟹释放幼苗的高峰期,许多志工护送陆蟹妈妈到海岸林,不仅陆蟹死亡率高,人类在护蟹过程中同样险象环生。(图/张进安摄、报系资料照)

「全天下没有妈妈会忍心吃掉自己的孩子,除非是逼不得已。」环保志工杨美云说,陆蟹妈妈抱卵有「保存期限」,面临四处林立的水泥墙、人类制作的各种陷阱,加上横越马路的生命威胁,当所怀抱的蟹卵已逐渐白化,母蟹妈妈为了继续传宗接代的任务,只得忍痛将幼卵吃掉,转化为下一次释幼的养分,震撼人心。

进行陆蟹保育等相关环保工作超过20年、人称黑猫姐的杨美云,曾与一群志同道合之士不断努力奔走,终于让争议超过15年的垦丁后湾京栈大饭店开发案成为台湾首件为陆蟹生态保育「以公地易私地」的成功案例。

她焦急地说,目前正是母陆蟹释放幼苗的高峰期,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陆蟹都面临层出不穷的路杀事件,更让许多陆蟹来不及释放幼苗,就被辗碎在马路上。许多志工们,拿着捕渔网护送陆蟹妈妈们到海岸林,伴随着车流呼啸声此起彼落,不仅陆蟹死亡率高,人类在护蟹过程中同样险象环生。

她表示,经过好几年的努力,从地方、社区、到外地巡回演讲的过程,让保护陆蟹的观念深入更多家庭,常有许多来自全台各地的志工们,忍受着夏天的酷热、蚊虫叮咬,逐步看到成果。就连许多年前开始的「给寄居蟹一个家」也逐步看见成效,越来越多寄居蟹族群舍弃过往的瓶盖、灯座等人为垃圾,住进人类提供的螺壳新家。

屏东县垦丁国家公园管理处及相关单位配合陆蟹生育周期,进行部分地区封路与道路缩减,但层出不穷的路杀事件仍不停上演。(图/报系资料照)

杨美云说,陆蟹是从海洋慢慢演化至陆地上生长的生物,母蟹在海岸边释幼后,其幼虫仍需在海洋中经历近1个月的浮游期,随着幼虫们破壳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会返回陆地,周而复始。原本陆蟹族群需要的阴湿栖地条件,随着现代化水泥、柏油路面林立,加上当地农田、鱼塭、民宿等设施,造成「人蟹争地」不断上演,原始热带海岸林逐渐消失,阳光大量曝晒,让栖地透光性大增,海岸林下的环境骤变,甚至有人制作陷阱诱捕母蟹妈妈,都让陆蟹复育之路障碍重重。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