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机率 高出常人2至5倍

北医附医医疗团队评估病人为重度中风后,快速启动急性缺血性中风疗程。(北医附医提供/王家瑜台北传真)

一名年约40岁的外籍病人,去年底因心肌梗塞在街头突然昏倒,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OHCA),经抢救后康复出院。没想到短短2周后,又因急性脑中风再度送进急诊,医疗团队迅速于20分钟内完成血栓溶解剂治疗及动脉取栓手术,让病人在2个月内挺过2次生死关卡。医师提醒,心肌梗塞与中风互为高风险因子,同样面临「黄金治疗时间」的挑战,民众若有胸闷、胸痛或突然出现脸部歪斜、语言困难等症状,都应尽速就医。

北医附医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脏外科医师许传智指出,心肌梗塞是最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每年近1.8万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医,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治疗时间是左右病人生死的关键。

北医附医重症医学科主任黎书亮表示,严重心肺衰竭病人使用叶克膜,是标准且常见的治疗之一,可替病人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但也可能引发血栓、感染、严重败血病等并发症,重症照护团队时时刻刻面临挑战。

这位病人在叶克膜的支持下完成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入院后20天移除叶克膜,翌日成功脱离呼吸器,并在住院25天后转出加护病房,1个月后康复出院。

不料,出院2周后突然出现左侧无力现象,20分钟内紧急送至北医附医急诊,医疗团队评估为重度中风,快速启动急性缺血性中风疗程,先施以血栓溶解剂治疗,并透过电脑断层确认病人为颅内大血管阻塞,同时召集动脉取栓团队,将导管从鼠蹊部穿刺置入,成功吸出血栓并打通血管,手术过程在20分钟内完成,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生活功能可自理,目前已返回母国。

北医附医神经内科李薰华主任说明,缺血性脑中风与心肌梗塞均为血管疾病,根据研究,病人若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机率较一般人高出2到5倍。

北医附医影像医学部主任郑硕仁表示,与心肌梗塞相比,缺血性脑中风虽然立即性死亡风险较低,但治疗速度会直接影响病人预后。以脑部取栓来说,应尽量在2小时内完成,手术时间愈长,风险愈高,病人预后也愈差。国内外平均脑部取栓大约为30到60分钟内完成,北医附医团队此次在20分钟内就完成取栓手术,病人预后十分良好。

郑硕仁指出,北医附医脑中风治疗团队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影像医学部等科别联手组成,每年启动约100次,其中根据病人状况,约有2到3成的中风病人可以接受动脉取栓治疗。根据统计,血管打通率达80%以上,2019年到2022年间接受动脉取栓的急性中风病患,3个月后能生活自理比率约40%。

李薰华提醒,心肌梗塞与脑中风都属于血管疾病,包括代谢症候群或是有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困扰的病人,都是心肌梗塞与脑中风的高风险族群,平日应保持健康生活,高风险族群应定期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子,并进行颈动脉及颅内血管超音波追踪,远离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