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信「年纪愈大血压愈高」正常 82岁奶奶爆心肌梗塞

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建议把握「722原则」,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间隔1分钟)。(示意图/报系资料照)

82岁黄奶奶平常有三高问题,虽然有在诊所拿慢性三高的药物,但时常有漏吃或忘记吃药的状况发生,加上过去曾在Line上收到「年纪越大、血压可以越高」的假讯息,让她平常血压飙破160也不以为意,直到某次半夜起床上厕所时忽然胸痛、冒冷汗几近晕厥,被家人紧急送医,发现竟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经紧急心导管支架手术处理及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及血糖,终于恢复稳定生活,经过这次事件,黄奶奶再也不敢胡乱听信网路谣言,也会遵从医嘱乖乖吃药。

国泰医院心血管中心主治医师陈玠宇表示,高血压又称作「隐形的杀手」,台湾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病人往往暴露在风险当中而不自知,正常人的血压收缩压应小于120毫米汞柱且舒张压应小于80毫米汞柱(两者皆须达标),若诊间量测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或者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即为高血压,若介于中间者则称作血压偏高或高血压前期。若家中平日有量血压的习惯,根据欧洲及美国最新的标准,居家平均血压超过135/85毫米汞柱(欧洲)或130/80毫米汞柱(美国)亦即为高血压。

陈玠宇说,台湾高血压学会及心脏医学会建议量测血压应把握基本「722原则」: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间隔1分钟),若有心律不整则需每回量三次。另外,常被民众忽略的高血压危机为:白袍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民众往往以为至医院量测到高血压即为白袍性高血压,却忽略了潜藏的动脉硬化危机,根据统计其心血管风险会增加约2至4成;隐匿性高血压则为医院量测血压正常,但居家血压却偏高,其心血管风险更甚,增加约2倍。

依据过往文献统计,控制好高血压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减少2成,脑中风风险减少4成,心脏衰竭风险减少5成,因此,控制好血压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议题。在血压控制标准的次级预防方面,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风险族群甚至必须更严格控制收缩压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级预防或近期发生中风病患则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剂之病患则维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陈玠宇表示,有些人不免会担心在年纪较大的老人家是否血压控制亦须如此严格,根据近期跨国多中心研究针对60-80岁华裔族群,若血压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对比130-150毫米汞柱,发现严格控制血压可减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