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解方緩不濟急 搶救國土不能等
台南市安定区的台糖土地,被弃置大量事业废弃物,堆成一座座小山,还形成乌黑水坑。记者刘学圣/摄影
本报阳光行动「国在山河废」专题报导,直指营建混合废弃物管理机制的诸多缺漏,监委参透「行政怠惰」是国土沉疴的病灶,如今内政部、环境部纷提精进作为,关键解方不是要向行政院新提方案,就是要走冗长的修法程序,殊不知医治国土之痛已不能等。
监委批政府行政怠惰其来有自,行政要依法,内政部处理营建土石方及废弃物,长达卅三年都用没有法令位阶的「方案」、「计划」,过程中,不只学界、地方政府迭有立专法的建言,审计部报告更明确指出,因欠缺法律位阶的专法,导致县市政府管控标准不一,衍生管理乱象。
内政部与行政院对这些声音置若罔闻,一部早就研订的营建剩余土石方处理法草案,在行政院搁了近廿年迟无下文,岂无立法怠惰的责任?
审计部移给监察院的报告,也直指中央主管机关尚未建置全国统一的GPS流向管理系统,供县市政府运用,只有少数直辖市自行建置,将来恐与中央系统有整合问题,徒增公帑支出,也不利废弃物流向管理效益。管理机制多头马车、各行其事,二、三十年来连一套GPS系统都搞不定,难道不是行政怠惰?
营建废弃物滥倒毁国土事态严重,第一线侦办的检察官、警察、环保稽查人员,莫不期盼源头做好分流,明确各种检测及认定标准,末端也有充足的最终去化管道,但从这些疲于奔命的执法人员口中,听到的尽是对政府的抱怨和嘲讽「我们看到的土资场就是不够,为什么中央都说够?」中央大员难道不觉得汗颜?
民进党政府已执政九年,国土保育无关蓝绿,「爱乡土」甚至是民进党的核心理念之一,但中央不携手地方尽力解决问题,也难怪同是绿营的前朝官员都忍不住批评;「行政怠惰」只是刚好而已。
健全管理营建废弃物尚有百废待举,坐在高位的官员若只想用一纸新闻稿,用几项缓不济急的因应措施打发外界的质疑,就低估了人民的智慧。当务之急是善用现有的法令规范,让违法乱倒集团不敢再犯,才能救国土于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