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婴宁/别再叫孩子忍让 好欺负的孩子不是乖 

▲一个可以忍受被欺负的孩子,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再次被欺负的焦点。(图/翻摄自pixabay)

许婴宁咨商心理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专长人际议题,情绪困扰,亲子关系兴趣为运动、旅行铁人三项

「我在家我是比较乖的小孩。」七岁的女生告诉我。

「怎么说呢?」

我妹都会摔东西,还会把书都撕下来。」

「真的?」

「对!他还会画在墙壁上,或是画在我的课本上。」

「那爸妈妈怎么说呢?」

「爸爸妈妈说不可以,可是他还是会画,画完以后,还会把我的功课也撕破。」

我听到很吃惊,因为这个孩子的开头是「我在家是比较乖的小孩」。

7岁孩子的自我认知,看起来是正面的自我认知,可是却是建立在一些玩具被剥夺、生活被欺负的状况下,比较而来的。再聊下去,才发现他已经认同了这种相对比较,虽然很不乐意自己的物品被破坏,但却没有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有的情绪反应照理来说,7岁的孩子物品被破坏应该感觉非常难过,即使对方就是自己的手足,应当也会极力反抗,表现出愤怒和不悦。

可是,他在长期地生活模式当中,已经内化了相处之下的自我认同,如果他无法改变现况,只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若他不做其他反抗或者反击,他就会是比较乖的那个孩子。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潜在自我认同。

他默许了这样的行为,让另外一个环境中的孩子,用不成熟、不理智地方是侵略他的界线,而他只能合理化这样的行为,让那个搞破坏的孩子有个「比较不乖」的标签后,自己得以释怀

如果未来这个孩子在学校当中,也遇到类似霸凌的事件时,他可能会自动化扮演,那个忍受不平等对待的角色,期待大人一样视他为比较乖的小孩。但在学校环境当中,会有几种潜在风险,是这个孩子或者家长,现在恐怕无法预见的。

学校里的霸凌行为经常是暗地里发生

许多爸妈在得知班上有霸凌行为时,经常已经上演了一阵子。孩子之间的权力模式非常细微,班级老师也无法顾及每个时刻,有些言语上的霸凌更是难以觉察,所以如果孩子之间有不当的互动,遭受欺负的孩子恐怕已经经历了好多次。

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可能遭致更多迫害

在孩子的世界里面,不当的对待经常是没有特定原因的。往往和身材比例、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状况都有关系,更重要的是,也和孩子被欺负后的反应有相当大的关系。

一个可以忍受被欺负的孩子,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再次被欺负的焦点,当身边的孩子渐渐长大,力量更强,有可能会使忍让的孩子受到更激烈的迫害。

学校中的受害小孩恐怕无法回家诉苦

「自认为是比较乖」的孩子如果已经内化了这种自我感觉,在学校中遇到不平等待遇时,恐怕无法回家自在地表达出来。

他们可能会误以为,「父母希望她是可以忍让的」,因为在家中可能经常发生容忍手足的情况,而那些情况发生当下,如果他的容忍行为遭到的肯定和鼓励,那对于尚未成熟的心智而言,很容易也把学校发生的侵略行为当作容忍的机会。

失去了判断对错和适当防卫的能力

孩子需要在挫折冲突之间,学会人际关系的界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仰赖父母的教育,以及冲突本身。这也是孩子在社会化过程当中重要的环节教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感受、保护自己的物品、重视自己的价值,都是心理发展上的关键,一旦在幼年时错把容忍当作常态时,孩子可能失去了判断对错和适当防卫的能力,衍伸成年后的关系议题。

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潜在的受害者,但偏偏父母很难第一时间觉察在学校发生的人际互动。孩子一旦接受了团体运作模式,等于也在塑形他的自我价值感,也影响他对其他人的信赖

在家里,即使手足间的冲突常让父母非常无力,恨不得可以用任何方式让孩子们间的冲突平息,但千万不要习惯让某一个孩子忍让,不要塑造出一个「自认比较乖的受害者」,形成手足之间不良的互动模式。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冲突、解决冲突,培养他们面对冲突的勇气和能力,而且无论冲突的对象是谁,同学、手足或是陌生的孩子都好,孩子无法一辈子都在父母的视线范围之内,因此更要让他们理解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好欺负的孩子不是乖,是对自己不够好的开始。

热门文章》►台湾每天近157对夫妻离婚 分开后...小孩的需求「摆第一」►选边站!爸妈离婚后你要跟谁? 当孩子成为角力棋子,伤痛「代代相传」►脑科学:孩子大脑会被体罚「打坏」!

►点我看【聚焦长照】全系列文章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许婴宁「All that we care – is what matters」网站。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