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庙会不是坏小孩」 面师郑晏欣巧手画鬼神走向国际

即新闻出品:文字/秦洛芸剪辑洪钰雯摄影张学仁、洪钰雯

「原来不是我们想像的这样,你们没有那么坏,家长一句话,让我都释怀了。」面师郑旻欣说到这里,面露难以言喻的感动。常被网友戏称「8+9」的家将团,其实是属于台湾独特的传统艺术文化,不仅有专属历史还有独特的分工。郑旻欣正是其中隐藏在幕后的「面师」,他赋予了家将鬼神面容。二十多年来的训练,从「跳家将」到「画脸」,从庙会纽约舞台,他画出「人」与「神」的区别。

凌晨2点半,位在台北大同区小巷中的「龙云堂」依旧灯火通明。拉开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威武的「赵云神像,以及在神明注视下,一名穿着拖鞋、躺在长椅上的少年。他不敢乱动,因为面师-郑旻欣正神情肃穆地拿着画笔,在他脸上勾勒出「阴间鬼神」的面谱

「龙云堂」不仅是个信仰中心,也是堂主郑旻欣作为面师的基地。墙上一幅约一公尺长的画作,挂着十数个拳头大、容貌各异的面谱,有些除了纹路,还有细致的动物图腾,「这个作品是我和朋友一起完成的。」细数画作的郑旻欣,满脸尽是骄傲。

郑旻欣小时候被阿公带到庙会,第一眼看到家将威严的模样就深受吸引,就这样开启了他投入的契机。他在厕所里边看书边照镜子,用广告颜料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幅「面谱」,结局当然是凄惨不忍述说。

为了能画心目神圣的模样,除了看书研究,郑旻欣也加入家将团,他先从八家将做起,亲身学习八家将的步伐、感受他们被赋予神明面首之后的一举一动,同时也把握着机会「现场实习」。慢慢地再从八家将转当面师,从「基层做起」的郑旻欣深深知道家将文化有其学问存在,举手投足都有意义,如同他自己说的「八家将和面师的角色,是鱼帮水、水帮鱼,两者缺一不可」。

家人都不赞成,他们觉得庙会都是坏小孩、都是黑社会」谈到走入庙会全家人都反对,郑旻欣坦言,这条路走得艰辛,家人为了阻挡甚至把他打得半死,不过不爱读书的他依然全心全意追逐这项「事业」,做展览、和政府接触,扭转各界对庙会的负面印象,甚至在因缘际会下受纽约慈惠堂之邀到美国表演,还参过展、上过报,让国际看见最传统的台湾文化,「你看,上报纸不是坏事吧...家人最后也是慢慢接受了!」郑旻欣笑着说。

「仔细看,这些面谱的脸、鼻、线条都是有比例的,歪了、错了就会变很奇怪。」一眨眼过了20多年,现在的他能以「面师」身分专业地分析作品,在没有草稿、没有「橡皮擦」修改的条件下,坚定而流畅地在跳将人员脸上细细描绘。这一路走来,郑旻欣可说是点滴在心头,办亲子学习体验营的时候,家长曾对他说「原来,你们没有想像的那么坏」,当他听到这句话时,真的什么都释怀了。

凌晨4点半,三名少年依序被赋予了不同的官将面容,在郑旻欣的盯梢下开始着装,准备参与八里大众爷庙的文武大众爷诞辰。而郑旻欣也得一路跟随,确保威严的官将脸谱能随时保持在完美状态。早上6点半天色大亮,遶境活动也正式开始。从画脸上妆、穿衣着装、净身出发,将团出军平均都要提前4~5个小时做准备,才能呈现出最完美的状况。

画脸前三天禁牛肉、禁女色,每次出团,该守的禁忌不可少,郑旻欣在活动这天又请了特休。他的本职是名物流士,他不讳言以家将团为业很难与现实达成平衡,除了收支问题,庙会活动也常让他们超过24小时不能睡。不少曾经共事伙伴,为了生活也慢慢从这行「退休」了。但就算再累,郑旻欣秉持着对台湾这独一无二文化的热忱,选择继续做下去,他坚信「面师,是一种信仰,当你看到祈福者的眼神时,就知道这是何等荣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