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只鸡慢啼? 小心是语言发展迟缓

卫福部台南医院复健中心医疗团队,提供专业复健、医疗服务,帮助学习迟缓儿童。(图/记者林悦摄)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可爱的乔乔妹妹已经1岁半了,是家中的第一胎,乔乔的妈妈是个温柔细心全职妈妈,但最近乔乔妈开始感到着急,为什么乔乔还不会开口说话呢?虽然有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但是就是还没说第一个字,明明就有一直教她,为什么还不会说爸爸妈妈呢?

卫生福利部台南医院复健科语言治疗师陈怡伶指出,有邻居跟乔乔妈说:「她家小孩一岁就会说话了,乔乔应该去看医生」。也有人说:「别担心,他们家的宝宝一岁多才开口」。甚至有人说:「他们家小孩两岁才开口,后来话超多,超会说的,上幼稚园就好了拉!」。 这么多意见,究竟要再等看看呢?还是要去寻求医生的建议呢?

后来乔乔妈带乔乔到医院接受评估后才发现,大部分1岁到15个月的幼儿,就应该开始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字,而且理解简单的指令。而且乔乔并不只是不会说话而已,她在7项早期沟通行为表现呈现落后,这7项包含:1.社会情感指标情绪表达及眼神使用;2.沟通功能:需求表达、共同注意力、社会互动;3.手势运用;4.发声运用;5.口语运用;6.理解;7.物品操作,这7项指标可以良好的预测2岁前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而“语言发展迟缓”又是预测“发展迟缓”的良好指标,也就是说,若是婴幼儿时期能尽早鉴别出“语言发展迟缓”,就有机会提早发现“发展迟缓”,除了语言治疗介入,还能更全面的给予儿童物理职能的介入。

经过语言治疗师的介入,透过例行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口腔动作游戏及手势的教导...等策略,帮助乔乔全面的提升沟通能力,包含提升沟通意图,非口语沟通的运用(肢体、眼神、手势、发声),口语理解,符号的使用,因为学会沟通的方法,乔乔开始理解妈妈的眼神、手势、话语,也开始用可被接受的方式回应,沟通的需求获得满足后,负面情绪(哭闹)减少了,也避免了问题行为的发生。

语言治疗师陈怡伶指出,过去习惯等到2岁再评估儿童的语言能力,确实有些小孩的口语表达为晚发型(大只鸡慢啼),这些小孩在两岁时会说的词汇量少于50个,并且也没有双词的结合(如:妈妈抱抱),但语言理解都正常,这些儿童中有50%至75%到3岁时会迎头赶上,但仍有25%至50%的孩童学龄阶段会有表达性的语言发展迟缓。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儿童?需要再进一步的评估。

语言治疗师陈怡伶建议家长,但与其如此,不如早期评估,早期介入治疗,才不会错过0-3岁大脑快速发育黄金时期,也可获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