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怒点超低...3年和同学处不来 竟是过动症作怪

▲一名高中生怒点超低,境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作怪!(图/达志示意图,下同)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易怒点超低」,每周会莫名的大发脾气至少三次,摔东西、骂脏话、对家人暴力相向,就连叫他去洗澡都会烦躁不安,家中成员已跟这位「暴君」隔离,几乎不敢惹怒他,在亲友劝说下,就医确诊是「注意力不足症过动症(ADHD)」。

台湾专注力研究学会理事长臧汝芬表示,临床上像这样的病人不算少见,注意力不足与情绪障碍问题,都是需要透过观察,愈早发现并介入正确的药物与行为治疗才能有较好的效果,恰当的时间点约在7岁时诊断,由专业儿童心智医师咨询后,提供适当且建议的行为治疗模式来「塑形」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门诊评估与会谈发现,该名学生长达3年因为情绪障碍而无法同侪相处,同学曾嘲笑他过动又孤立他,加上面对课业压力,让他成绩差且讨厌上学,在迟未正视问题并获得解决的情况下,导致他日益暴躁,出现慢性烦躁不安,无法控制的乱发脾气、疏离人群,恐走向网路游戏成瘾。

▲注意力不足症孩童若未经正确治疗,恐越来越网路游戏成瘾。

臧汝芬表示,注意力不足症孩童若未经正确治疗,之后有机会合并「破坏性情绪失调疾患」(DMDD),这类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出现慢性烦躁不安、剧烈脾气暴躁且发作频繁,遇到事情时无法面对与因应,因而无法控制情绪反应,呈现严重持续的暴躁,时间一久,甚至会出现畏缩、逃避、易怒、怪罪他人,导致人际关系严重疏离,社交行为萎缩。

但许多家长觉得小孩子难免耍耍性子,究竟如何分辨?臧汝芬举例,如果要解一个数学题,孩子因为不会作答而急着找答案,担心考试被扣分,这种属于「想要找到解决模式的担心」,可以视为一时的焦虑;但若他开始怪东怪西,认为老师出太难、上课根本没教,情绪开始难以安抚,就是「对于遇到问题没有寻找正确解决方法」,家长就要格外警觉孩子有「怒点太低」的问题。

臧汝芬强调,情绪的养成除了先天条件限制,有个别性差异之外,更大的取决因素在于家庭环境,若家长本身过度宠溺与高压政策的两种极端教导模式,会使孩子在成长学习时期,失去了正确的行为观念道德判断,未来也将严重影响求职与步入社会后的社交生活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