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从科技接受理论看HR的角色与任务

究竟人们是如何接受这些新事物的呢?1986年Davis发表了科技接受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 Theory),认为人对电脑知识的接受与否,根本上是基于对以下两个角度的思索:一、实用:新方法对工作的帮助性。例如考虑「用Excel软体真的会比用算盘或计算器来得快和正确吗?」。二、难易:学习新知识或技能的困难度。例如研究「要花多少时间才学得会Excel软体的操作?」

如果接受者评估两个问题之后,认为确实对工作有帮助,而且自己学得会,则人们会敞开心胸来接受新电脑科技;如果否,则需要努力排除这些障碍,新科技才容易被接受。除了衡量科技接受者的心理状态外,科技导入组织还可以用支持性的企业文化、配套性的训练课程与作业手册、Video线上教学或奖助激励制度、团体竞赛…等各种外部措施来调节科技被接受的速度与程度。

其实不只是电脑科技,这个两阶段筛选机制,几乎适用于所有新事物的接受过程。HR人员也是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当然也符合上述过程。只是HR人员在组织里是最贴近策略规划核心的人,所以HR人员有更高的意愿和速度去启动和接受科技所带来的改变。

在观察面对科技驱动的改变时,如果从「态度」与「行动」两个角度来看,人们对于改变的因应,大概可以归纳为四种状态:

类型一「积极主动者」:在态度上接受改变,行动上也积极配合。

类型二「心有余力而不足者」:在概念上接受变革但行动落后或无法追随改变者。

类型三「阳奉阴违者」:在态度上拒绝接受变革,但是在行动上假装配合。

类型四「顽强抗拒者」:在态度上及行动上都拒绝改变。

上述四种人在组织里会活出不同的样貌,但HR人员永远会选择当类型一的人,因为HR不只是执行者,更是策略规划的参与者,变革的成败,HR是关键的推手。所以比起一般人,HR更积极拥抱变革。

从现在过渡到未来,拆开来说HR会有7种不同的角色:1.课程/教案执行者,2.课程/教案规划者,3.知识管理者,4.科技导入者,5.专案管理者,6.组织内部顾问师,7.变革协助者。

而收合起来,HR是一个组织与员工个人之间的平台。科技透过HR传送给员工,让员工借着训练发展推动了个人生涯发展,不但提升工作绩效也能增加人际满意度;组织也因为HR的协助采用了新科技(例如用LinkedIn来发布、搜寻、筛选人才,用Recruiter Mobile来行动招募员工,用MOOCs进行线上训练,用Crowdsourcing来进行专案管理…),而找到了最适配的员工,并对员工绩效采取更即时的掌握而且提供即时的协助,以确保能有预期的成果产出。

终而论之,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双赢,是HR的终极目标。

有一次和台积电的主管聊天,他笑着说:「HR是有超能力吗?我们缺人的时候,跟主管报告,HR就坐在旁边听…听着听着,后来真的帮我们找到了需要的工作伙伴!」哈哈哈,HR并没有超能力。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tistotle)说:「What we have to do we learn by doing.」HR看见很多待学习的机会,自己就率先去尝试,结果既帮助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这真是开心的事。愿HR和所有人员拥抱科技,航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