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知识份子的社会责任与研究机构的学术理想 ——兼论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功能定位

作为当代知识份子大学学者,我们在进行个人研究的同时也肩负一个学术机构管理。当知识作为一种权力,知识份子既可以为大众服务,又可以被某些利益集团网罗以实现更多的利益,赢得更大的权力,获得更多的控制。

文接B6版)

创意产品腐化平台

那么,高校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作为一个学科的独立机构,其核心定位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是一个知识创新的平台。要引领社会思潮,要把社会实践、企业案例提炼出来,变成可供传授的知识模式。我们不能重复企业的发展实践,也不能太多的精力放在直接为某个别企业的发展服务。研究机构要不断推出能够影响社会、引领产业、指导企业的公共学术成果

第二,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智库。现在很多机构都说自己是智库,也有人声称「中国智库时代已经到来」。我认为广泛意义上的智库(或咨询机构)有好几类:第一类是政府下属的政策研究室以及社科院系统的研究机构;第二类是高校系统的研究机构;第三类是社会企业化的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作为高校的研究机构,其学术性独立性前瞻性批判性非盈利性可能会区别于其他两种。所以,高校的独立性是我们要坚守的基本立场。

第三,是一个非盈利的社会机构。我们的研究机构可以适度有偿地提供咨询服务,但是它的本质是非盈利的,其出发点不是商业利益的考量,而是我们能不能用学术责任去改变这个社会的现实。这应该成为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会坚守。

立足专案导向基础

高校文化产业机构的组织特点是专案导向型组织,虽然我们的机构性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特点,但我们很多的研究问题来自于产业实践,来自于社会的现实需求,来自于多家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上门寻金。这些来源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我们要在这个专案导向的基础上,分析学科需求、知识需求,去广泛地组织研究人才,组建研究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其实,文化产业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如此。因此,专案管理、程序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体现了学科交叉性,但必须以高度有效的专案管理模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

高校文化产业机构还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但这并不是说研究机构没有进入的门槛,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而是强调这个开放的平台需要我们通过一个创新的、跨学科的、灵活的、弹性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其功能。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虚实结合、大小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创新机构管理机制

创新工作平台与机制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十三年的建设经验为例,我认为研究机构的工作平台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非常重要。

第一个工作平台就是知识管理资料库,我们要把研究院在每个专案、每个研究员积累的经验、完成的项目做很好的树立,变成共用的资料库平台,分许可权共用,实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有效知识管理。

第二个工作平台是公共关系资料库。研究院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我们在一起共用的是基于各个专家某一领域的学术专长,以一个特定的任务情境作为连结纽带,因此要有一个有效、明确、清晰的专业人才资料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最有效率的研究团队。其实,这已经是很多设计公司和国际咨询公司的管理模式,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意管理模式。

第三个工作机制就是科研课题管理的机制创新。研究机构承担的专案大多表现为横向科研专案,而非纵向科研课题,不同于纵向科研的管理方式。横向科研专案在各个高校往往都低于纵向科研课题,很多成果统计都没有办法计算进去,荣誉激励也不够,而且研究人员的组织都是跨院系、跨高校、跨地域,甚至跨国境。专案的激励机制怎么设定?绩效考核标准如何制定?专案质量如何控制?如何有效驱使那些松散的专家学者投效地投入到项目的研究当中?这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应该说比较好地建立了一套比较适用的管理体系

机构应捍卫学术理想

我们认为,一个学术机构应该坚守社会责任,捍卫学术理想。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都有这样的学术情结。我们既然选择用一个公共知识份子和大学学者的身份来参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实践建构,而不是别的什么身份,我们没有选择作为一个企业人,或作为一个公务人员。因此,我们就要坚守我们所选择的职业身份和学术平台,充分捍卫基本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规则,坚守基本的操作边界和市场距离,坚守基本的独立身份和非盈利性目的,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文化产业知识人最基本的品格

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伊德在《知识份子论》一书中深情地讴歌知识份子这一社会职业,当「社会权威铺天盖地而来的强有力网路──媒体、政府、集团等等──挤压、排除了达成任何改变的机会,使得个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经常感到实在无能为力」时,一个普遍的知识份子「既没有职位要守护,有没有地盘要巩固、防卫」,因此他「在诉求物件之前提出我(知识份子)的关切,但这并不只关系着我如何发表它们,也关系着自己作为尝试促进自由、正义的理念的人士所代表的」(注二)。我们以此共勉。

注一:参见向勇:《创意领导力──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注二:参见(美)爱德华.W.萨伊德:《知识份子论》,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8、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