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佛系抗疫的经济立论与成功关键
于一开头,首相强生与他的科学顾问即提出了最终结局,做为问题设想的参考点:若在没有方式做治疗、疫苗也无缘开发之下,为确保六成以上的国人能产生抗体,所谓的「群体免疫能力」(herd immunity);在这样的物竞天择过程,其所造成的死亡将不可避免,最终上看死亡数25万人。
换言之,一旦最惨烈的状态都能被接受,那么管控死亡冲击的范围,在过程当中还要避免医疗体系的无端被波及;并且要加速群体免疫力的即早达到,则是终极目标了。然则生命无价、人同此心,首相强生于面对反对声浪之后,迅即改口;改为采行移动限制与禁止非必要的商业等等全国的封城措施。
上周,川普总统延续此一物竞天择下,会发生大量死亡的可能,专家群推估在10万人到25万名之间;不过,他也愿意做妥协退让,不再主张让纽约、纽泽西和康乃狄克,三地大封州,而走入停摆的噩运。
对比被各方称颂的台湾防疫成就,更可以理解各国不同的追求与在方法上的巧妙智取。无论是对外来游客与返乡学子,台湾疾管局于外地来往人员的检疫与隔离规范,处处凸显出审慎将事和带之以礼的特性。于其背后的手腕拿捏与政策思考,或许有受到芝加哥大学的Richard Thaler教授的“nudge theory”,柔弱能胜刚强的理论影响。
该学派主张以非强制、渐进养成的习惯来做政策推动,例如,能为人民事先设定好选择,即使允许当事人在事后做更改,还是相对容易引导多数人往既定的方向推进。如此,就能减少当事人的不作为、消极配合,甚或是强制命令下的纷争不断,有效降低执行的强度要求。
此一在公共政策与有效治理的新路径,让政策设计结合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展;Thaler教授则以此一贡献,于2017年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至于既定方向的选择与事前的设算,可以透过阶段性释出的消息来达成预告;再以总结的实作经验,来推荐其成为模范案例。
透过这样的左轻推、右轻揉,陆陆续续有的提前告知与行动方案的成果共享,让大家在配合之余,还对政府产生一定的好感与充分信任。甚至会认为即使天塌了,一切都还是大局在握呢。
无独有偶的,史丹佛大学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探讨「决定国家抗疫能力」的专文。首先,他认为应对危机的二分切割法,究竟是「民主」或「独裁」政府,拥有体制创新与动员的优势,经此一疫,已被彻底打破。其次,应对此番疫情的关键成功因素,政府效能;尤其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与作为配合,则至为攸关。
最近以来,过半数的新增案例,都发生在年轻游子身上;就一如在西雅图被发现的第一例,是从武汉返回美国的年轻人。于六个星期之后,引发了美西地区的感染爆发。年轻游子的活动力与少部分人有意无意的隐匿病情,终将让零星发生的家人与社区接触,由点成面的扩散出去。
台湾社会靠着上下一心,打出上半场的好球。可那新冠病毒展现出的变化莫测,让老牌民主国家都面临着恶化失控的进程。再不能允许执政者有如此大的实验空间,尤其在过度自信之下所可能的轻忽。即使有2017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的理论做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