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崩溃时候到了! 「奇迹→衰退」学者点破3大关键

新书发表会现场高朋满座。(图/记者杨蕙绫摄)

记者杨蕙绫/采访报导

中央研究院社会所15日举办《未竟的奇迹转型中的台湾经济与社会》新书发表会,邀集海内外26名社会学家、19篇文章,以企业大型化台资外移、科技人才外流为切入点,检视台湾经济在20年内从「奇迹」走入「衰退」的原因。许多学者认同,台湾长年低薪劳工剥削及人才外移是主要关键

台北大学社会系教授田畠真弓表示,台湾半导体日本关系密切,但自1990年代中后期后,东亚资本主义开始走向高度依赖「高品质廉价」的消费市场,原先以日本为核心的「生产驱动商品链」,逐渐转变为台湾、韩国为主的「消费驱动商品链」发展模式。

▲主编之一、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林宗弘。(图/记者杨蕙绫摄)

因此,许多日本电子大厂失去原先的竞争优势,人才成为「产业浪人」(跨国流动的科技人才),进入台湾半导体市场工作。但台湾近年来同样面临人才快速流失危机,随着产业西进大陆,「台湾太讲究廉价高品质,人才压力大」纷纷出走或被挖角,田畠真弓如是说。

她提到,台湾半导体大厂主管曾私下透露,「台湾无法掌握关键技术,人才失去信心,只好放弃台湾,前进大陆、新加坡。」面临对岸高薪挖角的趋势,「挖角」是否成为东亚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推手,仍需继续观察。

劳团抗议一例一休修法。(图/记者杨佳颖摄)

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何明修以「台湾劳工研究」为出发点,探讨台湾生产体制、劳工剥削与台湾工运发展。他直指,台湾工运的主要路线为抗争与协商,2条相互交织,直到1992年国会全面改选、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后,台湾劳工才得以透过立法院修法、成立真正全国性的工会,拥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参与。

但他也发现一个现象,近年加入工会的劳工数量大减,体制外的抗争不断增加,劳工运动参与者与过去组成有很大的不同,以往多半是相同工作性质者,选择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发声,但如今出面抗争的却是学生及刚进职场不久的青年。由此可见,在劳工意识逐渐抬头的现今社会,劳资议题、工时问题已成为政府亟需面对的课题。

▲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何明修分享看法。(图/记者杨蕙绫摄)

何明修以近日火热的「一例一休」为例,呼吁政府及企业应注重来自社会运动的民众需求,当民众在意的是休假和工作时间,政府就不该将「拚经济」简化成「老板不赚钱,经济不会好」;企业方面亦同,当雇用的劳工越来越有劳动意识,不肯轻易妥协,经营者需自行创新因应,「改变动力在于非经济行动者」。

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与社会学研究所副教授郑志鹏。(图/记者杨蕙绫摄)

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与社会学研究所副教授郑志鹏、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副教授邓建邦均以「台商」为出发点,以台商投资经验,反思台湾经济转型,以及在大陆发展的发展现况与未来挑战。邓建邦表示,两岸交流多年,1998年是台商的极盛时期珠江三角洲几乎是台商的天下,但随着大陆经济结构变化,劳动成本增加,被迫开始向内陆移转

郑志鹏也透露,台商一直有「大逃亡」的说法,透过「三转策略」(转型、转移、转行)逐渐自东南沿海进入内陆,寻找下一个珠江三角洲,近几年,新一波台商看准商机,纷纷针对餐饮、农业、幼儿园或学龄前教育进行投资,「获利比制造业高很多,尤其是幼儿园。」他表示,成立一间教育管理顾问公司,三人即可成立团队,辅导当地幼儿园经营,这是很新的现象。

▲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副教授邓建邦。(图/记者杨蕙绫摄)

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李宗荣指出,这本书是以经济社会学出发,不同于经济学家从效率成长角度出发,「我们看重社会制度,更关心经济发展对于台湾政治经济、权力、文化、组织的影响后果。」透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从各面向、各领域把跟台湾有关的发现整理出来,盼能做到「把历史带回来」。

他也透露,台湾从「奇迹典范」到近20年的「衰退典范」,市场已不再是过去「黑手变头家」、「创业很容易」的乐观想像,如今大型企业家族化、国家概念退位,台湾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亟需改善,即使资本主义在台湾看似悲观,「但我们仍有期许,认为台湾需要改变及突破,希望未来经济能再创奇迹,创造一个均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