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伐木工变经营之神」 3要素打造台湾经济奇迹
▲台湾吧第七集聊传说中的台湾经济奇迹。(图/翻摄YouTube,下同)
以诙谐动画描述台湾历史的「台湾吧」(Taiwan Bar),在五一劳动节推出第七集《传说中的经济奇迹》,提到3个重要因素让台湾从战后悲剧的经济环境,发展成「亚洲四小龙」。
影片提到,1949年通货膨胀严重,省政府实施货币改革,台币4万元可换新台币1元。1950年发生「可解救台湾经济」的韩战,毛泽东抗美援朝,将原本要解放台湾的军队调往北韩;美国为了防堵共产势力,和台湾签《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1年到1965年美援总金额15亿美元,街上到处可看到穿印「中美合作、净重22公斤」面粉袋做成内裤的小朋友跑来跑去;美国除了援助民生物资,对农业和基础建设的投资也很重要,从石门水库、西螺大桥一直到中横公路等。
1949年省政府推动土地改革,希望改善农户的生活环境,包括地租上限订为37.5%的「三七五减租」,公有耕地可以让农夫领走的「公地放领」,以及「耕者有其田」。
影片表示,在「货币改革」、「土地改革」和「强大美援」之下,台湾也慢慢重建战后悲剧的经济环境;且美援送来的棉纱可发展纺织工业,美援送来的小麦可发展食品工业,台湾可用小麦面粉做面条、面包和甜甜圈,早期以米饭为主食的台湾,在政府宣导下慢慢接受面食。
同个时期,原本台湾要靠进口的民生用品终于可自产,代替进口产品,也就是所谓的「进口替代时期」。1960年代,美国即将中止援助,政府转变经济发展策略,包括设置「加工出口区」和端出《奖励投资条例》,希望鼓励国内外的投资来取代美援,让许多特定企业和投资者可免税或退税。
影片说,这个时期许多民营企业被政府扶植起来,像是卖米、伐木工通通可变成「经营之神」,台湾经济转成出口导向,国民所得和GDP都大幅成长。台湾也正好赶上国际分工的小火车,取代经济转型到下个阶段的日本,成为工业产品的代工基地。
▼美援时期,到处可看到穿印「中美合作」面粉袋做成内裤的小朋友。
▼政府推动三项土地改革。
▼经济快速成展下,卖米和伐木工都变成经营之神。
▼「台湾吧」第七集--《传说中的经济奇迹》。(影/取自YouTube,若遭移除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