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大富/棒球比赛的巨变 数据应用!

电影魔球》中,布莱德彼特(Brad Pitt)饰演的大联盟奥克兰运动家总管比利比恩(Billy Beane)和特助波斯塔(Paul DePodesta),在2002年运用棒球统计分析球员,从一支不被看好的烂队,最后创下美联例行赛破纪录的20连胜传奇。(图/《魔球》剧照)

●阎大富/文字工作者,政战学校新闻系毕,曾任职国防部军事新闻通讯社、汉声电台,6年中华职棒转播经验,退役后任中广记者。

先说了,我并不是「棒球统计学派」的拥护者,却也不能忽视数据带来的巨变

喜欢棒球的人可能都看过麦可路易士的「魔球」(MONEY BALL)这本书或是同名的改编电影。片中所述布莱德彼特(Brad Pitt)饰演的大联盟奥克兰运动家总管比利比恩(Billy Beane)和特助狄波斯塔(Paul DePodesta),在2002年运用棒球统计分析球员,从一支不被看好的烂队,最后创下美联例行赛破纪录的20连胜传奇。于是「魔球理论」自此成为大联盟各球队争相效法的显学,也是拿胜夺冠的利器。

2004年大联盟史上最年轻的28岁总管艾普斯坦(Theo Epstein)在他上任第二年,就带领波士顿红袜夺得阔别86年的世界大赛冠军,并在2007年再度登顶。2016年小艾更带领芝加哥小熊队上演惊奇大逆转,终结从清末至今108年来的冠军荒,拿到队史第三枚冠军戒。艾普斯坦是「魔球理论」的信徒之一,他更以实际的攻击指数OPS(上垒率加长打率)、投手独立指数FIP(去除守备、球场等无法掌控的数值)等进阶数据,以及仪器所测量出球员的弹跳力、反应速度等身体素质做为建军准则,可说是「魔球」最棒的实践者

2017年休士顿太空人总管鲁诺(Jeff Luhnow)则运用大数据,精准量化选手的价值,仅花五年就将球队从百败大烂队一举推上巅峰。鲁诺结合科技数据加上人为(球探)经验的判断方法,挑选球员打造冠军队伍,可称为「魔球理论2」先驱(『参阅第二波魔球革命』一书)。

棒球原本就是一项显现机率的运动。打击率、上垒率、长打率、自责分率、守备率、每局被上垒率…,数字多如牛毛。各项数据透过数学公式电脑运算,所得到的结果能在比赛时作为投球、攻击、防守策略或是教练团下达战术指令的参考。

加上现今大联盟球场中高科技摄影分析设备,从投球的轨迹、转速,到击球的初速、仰角距离,以及守备员的判断、移动速度,接球困难度的百分比,几乎没有什么能力不能从量化的数据得到。

投手依照数据进行手指握球位置和出手角度的改变,希望各种球路更有威力。打者则依数据修正挥棒轨迹和角度,寻找更好的击球甜蜜点。防守站位则依据球员击球习性分布摆出最佳布阵(Shift)。「小抄」不但出现在捕手的左手臂上,近年也出现在投手和内外野手的口袋或帽子里。每名打者挥棒前,都会将参考资料拿出来恶补一下。只能说现在的职业选手很难为,每场比赛除了体能技术的展现,脑袋思绪也要够清晰才能装下庞大的资讯。观赛球迷只能庆幸自己不是球员。

▲未来棒球比赛的可预测性,随着科技精进、数据不断深度应用将逐年提升。(示意图/pixabay)

这样的演变,来自大联盟加入一群不是传统球员出身的人士,通常为常春藤名校的经济、统计、力学、物理...等学系的高材生,可能曾在华尔街或某管理顾问公司,甚至NASA任职过,部分人还是标准的「宅男」。共同点是对「数学」和电脑运算既熟悉且专精。他们穿梭在球团与球员间,将统计资料经过分析、解读,化为对选手有用的数据,进而提升选手的能力,改进缺点。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办得到。

首先,球队中王牌或领导者产生的化学变化,模式就无法量化。「魔球1」时期奥克兰运动家阵中指定打击贾斯提斯(David Justice),「魔球2」时休士顿太空人的贝尔川(Carlos Beltran),都是球队经理找来的领袖级人物。球队愿意花大钱请年事长球技退化的老球员,看上是这两人带给年轻球员经验,解析场上细微变化,并增强他们心理素质的能力,最后产生正向的化学效应。事后证明在运动家连胜与太空人夺冠的路上,这两名老球员都扮演关键角色。

而太空人若没有砸下超过2千万美元,透过球季831最终交易来底特律老虎王牌投手韦兰德(Justin Verlander),2017年说不定过不了美联冠军赛洋基这关。

再者,球员的受伤、人格特质对球队的影响,以及球员的进化(投球技巧或打击实力增强),这部分也尚无数据可预先发现。因为统计分析毕竟是过去式,需要大量的样本数,但比赛却是现在进行或未来式,预测总有误差。

大部分球迷对于比赛中大量数据资料的呈现,除了看得昏头转向之外,大概只有少数沈迷数字的人有兴趣了解其中代表的意义和所造成的影响。举个简单例子。当「办公室情人」大谷翔平轰出超大号全垒打时,你脑中会浮现这发全垒打的击球初速、仰角、距离多少?还是看着球直冲天际、炸裂球场,振臂欢呼。办公室小资女看着大谷带着稚嫩脸孔优雅地跑垒而尖叫,初速、仰角这些冷冰数字应该对她们没有任何意义。

未来棒球比赛的可预测性,随着科技精进、数据不断深度应用将逐年提升。但打棒球的毕竟还是「人」。球与棒子零点几公分的差距,可能是挥棒落空或击出安打。对战投手从没安打的打者,谁也不敢保证下一打席不会把球轰上看台。棒球带来的惊奇、激情和沮丧情绪,以及欣赏美技的赞叹、球赛戏剧般的转折,这些丰富的元素,只要你爱棒球,就仍然可以感受得到。球赛内容不会因为背后增加了多少科技与数据分析而变调(希望投手丘距离永远不会改)。至于「魔球理论」如何运用得到最大效益,就交给球团和宅男们的「数据分析部门」去伤脑筋吧!

热门点阅》►等了百年的复仇!道奇尬上红袜,一场「世纪豪门对决」

►看更多【阎大富】专栏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