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院看世界-大陆2021年取消金融业外资持股限制 背后的政经意涵
图为上海陆家嘴金融街。图/新华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财新国际华盛顿圆桌」座谈会指出,中国大陆将对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全面开放市场准入,于2021年实现「全股比运营」。换言之,后年便将取消金融业所有外资持股限制。此外,中国大陆也将大幅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亦不再对外资证券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
针对中国大陆金融业对外开放,陈雨露也指出未来工作重点,大致可归纳如下:首先,继续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与业务范围等限制,并继续研究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其次,转变开放理念,过渡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一改以往个案审批的开放模式,真正实现「非禁即入」;第三,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政策制订透明度,推动各项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第四,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密切结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加强跨境监管合作,避免监管空白和套利。
综观陈雨露的演讲内容,固然是呼应2018年4月博鳌论坛上习近平的对外扩大开放宣示,并秉持易纲这一年来的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方针,然也有其欲对外界释放之重要讯息,吾人亦须拉高层级观察其背后的整体政经意涵。首先,值此美中贸易谈判进入紧锣密鼓收尾之际,双方欲达成共识协议须各自让步,比方美方不再强求中方按自己的期望削减产业补贴,另一厢的中方也在考虑美方的提议,评估把对主要农产品加征的惩罚性关税,转向其他产品。对于美国或其他外商而言,中国大陆正式大动作宣誓对外「落实」开放金融业,也算是适时展现了开放的「诚意」。
其次,中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当前自身经济发展也面临相当的瓶颈,是以有「新常态」与「三期叠加」的出现。适时开放包含银行、证券与保险的外资金融业,也可协助带入资金与制度,从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双管齐下,适时协助解决民营经济或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裨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中国大陆资金外流与人民币贬值压力,未必只对外资金融业者有利。
第三,如同中国大陆官方近年一再强调的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陈雨露这次的演讲也提到「扩大开放与加强监管密切结合」,足见开放带给金融业者新的业务机会同时,也须留意相关的风险以及日益提高的监管/法遵成本。更何况加强跨境监管合作,还牵涉到当前两岸政治氛围以及两岸金银会已暂停的现实问题。
第四,这一波的对外金融开放,针对的是全球的金融业者,不是仅对台湾单方面开放的绿色通道。换言之,台资金融业者在当地竞逐新业务机会时将面临的对手除了是接地气的当地业者(地头蛇)外,也有其他外来的强龙。
最末,睽诸过往包含台资在内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营运经验,外资金融机构在当地发展除了须经历各种复杂的开业审批程序外,也有不少「潜规则」让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好不容易才有今日的些许成果。即便如此,整体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整体银行业的百分比仍未超过2%。尤其中国大陆的网路安全法规也给在当地经营的外国企业或金融机构带来考验,比方要求外资企业将敏感性资料储存在中国大陆境内,并要求采购当地的网路设备,在在提高外资金融业者在当地经营的难度。中国大陆对外开放金融是好事,吾人欣见其成,但台湾金融业者在当地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风险与报酬衡平原则,恐怕要有更独特的新商业模式与审慎的风险防范体系,方是除了拜妈祖求压轿金之外真正趋吉又避凶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