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永不褪色的平民

本文为本站教育频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1907年,晏阳初在成都华美学校就读中学,与同学合影

晏阳初在多年的办学生涯中,与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亦有多次交往,留下了一段佳话。图为晏阳初(右上)在张学良将军(中)家中与之合影

1929年,晏阳初带领平教会一批志愿者,在河北定县开展各项平民教育活动及乡村建设实验,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图为晏阳初和家人在定县的合影

1943年,哥白尼诞辰400周年之际,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代表评选晏阳初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晏阳初并列的有爱因斯坦、杜威等。晏阳初是获此殊荣的惟一亚洲人。图为晏阳初与爱因斯坦合影

一、在法国,一人教五千

孔子一生有3000弟子,其中72人成为贤人。于是乎,他成了“大成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不过,我们要说的,不是孔子,而是在短短的一两年中,教会了5000个每天还要做十多个小时苦工的文盲

他,就是晏阳初。

孔子教的,是他那个时代中原文化的精英;晏阳初教的,是他那个时代最底层的苦力、文盲和受压迫者。传统的观念,甚至认为这些人“不可教”,孔子所谓“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然而,作为一个志愿到一战法国战场服务的小伙子,他,不仅教会了这5000个不识字华工,而且从此开始了一生的事业

1.从写信开始

华工在一战中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然而,谁知道他们在欧洲战场上的苦难和受到的非人待遇。曾经受尽苦难,缺衣少食,目不识丁;到法国后,工作辛苦,常受虐待,而且还常有生命危险。工余,寂寞单调,人际隔阂,无所事事。

有一天晚上,一位华工来找晏阳初。胆怯地问:“晏先生,您能不能替我写封家信?”晏阳初爽快地为他写了。第二天,有四五个人找他写信,一个月后,每晚有几百人了都来找他了。

这可苦了晏老先生。你想想,晚上写信,白天汇兑,平均一人一个月一封信,那每天就接近170封。晏阳初细算一下,这样下去不行,要是战争短期内无法结束,那将怎么办?他想起了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灵机一动,召集5000华工开会。他站在台上说:“从今天起,我不替你们写信了,也不讲时事了。”台下一阵喧哗,以为晏阳初在开玩笑。他继续讲:“从今天起,我要教你们识字,写信。”……

第一期虽然只有40多人参加学习,不过,那一晚,是晏阳初最难忘的一晚。在公共食堂里,他和华工围坐在一起。他们面前,放着一块小石板,一枝石笔。这情形,就像当年传教士教他一样。……

2.一份捐款,改变一生

为巩固教学成果,晏阳初办起了《华工周报》。这可能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工人报纸。稿子除了晏阳初撰写外,优秀的华工也投稿。斯文,并没有因苦力的参与而扫地。

报纸发行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一封华工的来信。今天读来,也让我们这些从事晏阳初研究的人,感动得流泪。信是这样写的:

晏先生大人:

自从您办周报以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是,您的报卖得太便宜了,只十个生丁,恐怕不久要关门。我现在捐出我三年的积蓄,365个法郎。

华工们辛勤劳动,只有微薄的收入,但竟肯用三年的积蓄支持这张小小的报纸!这笔不是一笔简单的捐款,而是血汗、生命、求知的欲望和公心。目睹华工们的义举,他说:“我在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他们的智力和热诚,渐渐引导我发现一种新人。这新人的发现,比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也许还要重要。”自此而后,他立志不做官,也不发财,要把“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二、在定县,精英走田间

空口说漂亮话容易,躬身做实在事困难。刚开始的时候,和晏阳初一起到定县的人其实也不是很多,不过,核心团队都是立足于实干而不是空说的人。

翻开这个群体的简历,大家会发现,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居然聚集了这么多的留英、美、日、德的精英人士,很是一个奇迹。

靠什么吸引这么多人的自愿加入?翟城村这么艰苦,晏阳初也没有给他们高工资,没法给他们加官进爵。不仅仅是人品人格,他们一定是还做了什么实事,一定是还做了什么好事,一定还做了什么服众的事。不信,大家自己去看看。

三、一生清白,敢鉴日月

作为一个终身为平民奋斗的教育家,晏阳初的事业,大多靠募捐支撑其事业。不过他的募捐,和一般的募捐有两点显著的不同。

第一,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绝不因捐款人而改变自己组织的独立性。坚持独立的民间学术团体立场,绝不接受任何有条件的捐助,这是晏阳初募捐底线。在晏阳初那里,金钱是为理想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理想屈从于金钱。如果出资方不认同平教会的理想,那么晏阳初情愿不接受这份捐款。直到他逝世前不久,他还和朋友们一起翻看、诵读记事本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警句。

第二,晏阳初本人在金钱面前是站得住脚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请注意,晏阳初在美国募捐的时候,正是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如果人格和人品在金钱面前经不起考验,我们没有办法想象晏阳初能够多次在美国募到巨款

先生虽“捐款千万,不染一文”。他一生清贫,永远是一个不褪色的平民。他先后四次(1929-1948)在美国募款的总额,超过4000万美元。今天看来,这笔款项,应该也是一笔巨款。在这些跨国的转账中,晏阳初绝不经手现金,带回来的,是汇票;管账的会计,是金城银行的创始人周作民(1884-1955),当然,他也是义务地为平教会劳动的。对此,瞿菊农说:“晏阳初在国内外过的平民生活和他捐款手续清楚,是他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陈列在美国纽约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档案室里的平教会历年来总账簿原件,清晰地记载着每宗收支款项,包括时间、收支款人、地点和经手人,当然,还有一些不具名的捐款者。

四、不为金钱,操守当守

晏阳初的这些品格,是不是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装出来的呢?是不是“面具”和“表演”呢?

可以明确和肯定地说,不是!

香港大学入学奖学金事件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1913年)的晏阳初,无钱、无势、无影响。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努力,在香港大学入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可以得到英皇爱德华七世的奖学金,共1600元。不过,索特(Sult)院长告诉他:“这奖学金有一项条款,得奖人必须是英国属民。”并问晏阳初愿改变国籍吗?

我不知道今天的人们会怎么样,不过,晏阳初愤怒地拒绝了这个带有侮辱性的“恩赐”。意气所激发的,正表现为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他一生对那种附加条件的“好处”异常敏感,在于他认定,操守,应当守。(宋恩荣杨华军撰文)

作者介绍:

宋恩荣,1937年出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教育科学第一、二、三届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和第二、三届“全国教育图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暨学术交流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暨杨贤江研究会理事长。曾受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赴日本广岛大学、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讲学。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主编或参与撰著学术著作、资料集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杨华军,1981年生于重庆巴县,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曾就学于四川大学,主要研习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研究方法。2007年在四川大学出版社做编辑,2008年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受组织委派,于2010年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修社会研究方法。2008年任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副秘书长,2011年,受托晏老的两位学生——詹一之、李国音老师之托,几番晤对,听其言,观其行,接手运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晏阳初研究室,任主任。

同题问答:

本站教育:百年来中国称得上“教育大师”的人并不多,请问怎样的人可以称为“教育大师”?

杨华军:能够超越历史而存在的,只有人格和精神。教育,即是将可风的人格、可敬的精神传之后世,扩展开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育大师,应该能够吸引和团结更多的人,参与一项激发人性、塑造高尚人格、促进社会公平的共同事业中来。人类应该追求进步,我们总不能一代不如一代,总不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几十年后,几百年后,还有后来人薪火不断地追寻他开辟的道路做实事,而不是把他的言行仅仅拿来做“博士论文”,那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他算得上是教育大师。

本站教育:晏阳初提出的教育思想,核心理念是什么?

杨华军:晏阳初提出的教育观可以简单地、但是不太准确地说,是整体和系统的教育观。虽然这个结论很简单,但是,过程却很复杂。

目前所知的表述,是晏阳初及其定县同仁总结出来的、并坚持一生的理念,认为中国的教育必须以“三大方式”连环地推进“四大教育”,即以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这三大教育方式连环推进为原则,医治中国社会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自然地,平民教育就被分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

晏阳初晚年还说,“我讲的四大教育,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只突出一项。光靠教育,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过去有人主张教育救国,不行。过去我提出四大教育,开发四种力量,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另外,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是基于城乡、阶层之间的机会不平等而言,但是,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在于此。他不仅要建设乡村,而且要改造乡村。到晚年的时候,他一生的经验简化为九大信条。细细读来,条条不可少。

从整体上说,他的教育观,是大教育观,囊括了关于人的问题;从细处说,他的教育观,又是小教育观,具体而微,有抓手,可操作,不空洞,不说教。

附:九大信条: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二、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平民解决问题

三、与平民打成一片

四、向平民学习

五、与平民共同协商乡建工作

六、不持己见,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七、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

八、乡建是方法,发扬平民潜伏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是目的

九、言必行,行必果

本站教育:这些理念,对当今中国教育有怎样的参照意义?

杨华军:中国几千年来从来都不缺教育理念,不缺教育思想。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也不是凭空而来,不是生搬硬套。它们来自远古,来自现实,只不过,晏阳初把它们同一时空下做到了得心应手。

当今中国教育界,其实都知道,教育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而且必须结合。不过事实上,研究者和实践者多是相隔离的。更为可恶的是,对于这种隔离,大家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在晏阳初及其同仁身上,在《九大信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不仅仅是教育应该参照的行为准则。

本站教育:您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最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杨华军:往大处说,教育改革最应该做的事情,还是教育经费的大规模投入和教育经费需要苛刻地监管。保证每一笔经费的支出,都能够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任何人的查证,而且是无条件的追查。

每一个办教育的人,如果都能够像晏阳初一样,在生前和死后,其账目都能经得起任何国别、任何团体和个人的检查,保证经费都用在了学生上、教师上,那么,大家也没有必要去关注改革不改革的问题了。

本站教育:您理想的中国教育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

杨华军: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保持稳定,评价标准应该得到大家认可。稳定的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常变动的教育制度,会让人的预期不明确。问题不在于教育制度有多理想,而在于定下来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晏阳初先生,先花了大工夫去研究,一旦得出大家认可的结论,即终生不渝,后来人亦多所坚持。

基本教育和提升教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基本教育,主要任务在于教人做人,发扬社区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标准统一而具体操作权力下移。提升教育,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提倡多元而严格把关,不重数量而狠抓质量。

培养按“个”来作为计量单位的人,而不是小数点后的人。

晏阳初简介:

晏阳初(1893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英文名:Y.C.JamesYen),又名兴复、遇春、云霖。四川巴中人。 1990年1月17日卒于美国纽约。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阳初语录:

1、如果你想在教育上或其他领域内提倡新思想和新制度,那就最好不要介入政治,这样,你才有作实验的绝对自由,这是能充分发挥自己智慧的惟一方法,否则,你就会由于放弃原则而失败。

2、我向全世界提出这一个问题,请求解答。为什么不能团结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人民以共同打击我们的敌人——愚昧、贫困、疾病和腐败政府呢?

3、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4、“富有”的人民和“富有”的国家必须认识到,只有当“贫穷”的人民和“贫穷”的国家满足了,你们才是安全的。你把这叫做明智的自身利益也可以。

晏阳初年谱:

晏阳初在塾师兼乡医的父亲的教育下,他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谙习时势的父亲也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因此毅然将少年晏阳初送到几百里之外的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

晏阳初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191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

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晏阳初大学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50年离台湾赴美国。

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及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

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晏阳初还曾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担任顾问。

1917年晏阳初在当选耶鲁华人协会会长期间,结识了纽约华人牧师许芹的女儿许雅丽。许雅丽1920年来

晏阳初墓到上海,在女子体育师范任教。1921年9月23日,晏阳初与许雅丽结为伉俪。1980年8月8日许雅丽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

在晏阳初的晚年,经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的邀请,他重新获得机会回到中国大陆,于1985年获准访问河北定县,会见了一些亲戚、同仁和校友,并受到了当时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接见。1987年他再次回国访问。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病逝于美国。

1993年,晏阳初的长女晏群英遵照遗嘱将他的一部分骨灰送回巴中安葬。1997年晏阳初的陵墓在巴中东郊的塔子山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