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 中国点心状元葛贤萼的老滋味
皮嫩肉鲜底焦脆的上海生煎包,让人满满回味。(夜上海提供)
皮馅带劲且口感清新的花素蒸饺。(夜上海提供)
泉水珊瑚鱼头,滋味浓郁的鱼汤又带着河鲜鲜爽。(夜上海提供)
已经75岁的葛贤萼老师,依旧充满活力。(夜上海提供)
餐厅空间。(夜上海提供)
「夜上海」应该算是台湾最低调的高档餐厅之一。位于信义区新光三越A4馆5楼,两年前2015年4月开幕时,没什么剪彩、没什么活动,也没主动邀记者采访,就只是这样默默把门打开做生意。然而,2年后的夜上海,不论中午晚上或假日非假日,经常都要订位。夜上海靠的完全不是宣传,而是口碑。
两年之后,生意稳定了,夜上海才开始找了公关,但主要用意不在宣传餐厅的菜有多棒,只是想介绍一直帮餐厅调整菜色滋味的中国十大名厨周元昌,以及中国点心状元葛贤萼让媒体认识,没有什么新菜要发表,就是单纯交流。
在媒体交流见面会这些天,没能遇上周元昌师傅,只遇到葛贤萼老师。那天她刚到台湾,正忙,最后我们一桌5人只能与她短短聊10分钟,一个人问不到2个问题,但就这短短10分钟,就让人很有感。
葛老师看起来像5、60岁的慈祥大妈,实际上是1942年出生在上海,已经75岁的老奶奶,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说起话来清清楚楚,而且思路清晰不古板,完全不像75岁的老婆婆。
葛老师有非常多的故事与头衔,先随便讲几个,例如:她主编的《点心制作技术》和《点心制作工艺》是全中国中专技校的点心教材;她19岁就拿下上海市烹饪技术比武中式点心第一名,41岁时获选为全国首届烹饪名师表演鉴定会最佳点心师;2000年3月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2014年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终身成就奖;2016年被授予中国功勋烹饪艺术家;2017年荣获中国餐饮30年功勋人物奖;还曾拿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等称号。接下来,真的不知还能颁给她什么奖。
短短10分钟碰面,葛老师最爱讲的是1993年她被台湾邀请来担任「1993年台北中华美食展」评审。那时是民国82年,距今24年,主要跟她对口的是傅培梅老师与严长寿。那时两岸气氛还有点紧张,她出门前被交代:「好好表现,妳身上背负的不只是点心,而是两岸与中国。」
葛贤萼说,那一天,上台演讲、示范点心,结果一位台湾教授突然问她:「刚刚炸那点心,油温几度?」葛老师说:「我楞住了!那个年代的师傅都是凭经验靠感觉,谁会拿温度计测温度啊?」但被问了,只能凭经验来回答一个数字,没想到,那教授随后真的从口袋挑出温度计,上台,放进油锅里测量,「我的心脏都快跳出来!我背负的可是两岸与中国啊!结果出来的数字,跟我凭经验讲的数字一模一样,全场掌声不断。」
「欧洲料理,很早就量化,因此能一直传承与发展。」葛贤萼说,从那一天开始,「我感谢台湾,我感谢台湾让我意识到量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性。」也从那天起,葛贤萼不论在学校教书当葛老师,或是在饭店当葛主厨,所有的食材与温度统统要量化,细细笔记与传承。
1964年到1970年,在那文革闹的最凶的年代,葛贤萼在上海市饮食服务学校研究与教书,在那物资极端缺乏的年代,许多的精致点心,都是为党政军高层而作。随着改革开放、富裕,葛贤萼也没有固守死板观念,而是不时提醒自己从原材料、造型跟口味都要跟着时代往前进,中西结合打进年轻市场。
这一天,夜上海端出上海生煎包、花素蒸饺与黄桥烧饼等传统点心,让在场其他几位资深美食记者赞叹不已,从皮到馅,「就是这个味!」这个味!是葛贤萼走过文革、在最艰辛的那个年代硬是将其传承下来的滋味;这个味,是葛贤萼来过台湾,学到量化观念后而传承下来的滋味:这个滋味,是走过几十年,从市场小摊进到高级餐厅里的滋味。那是有着许多历史背景故事,却一样让人回味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