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卖明星香水、一手卖鸭掌 幕后电商连年营收翻倍探险记

光速火箭董事长陈冠恺(右)和总经理李冠霆(左)的分工明确,前者主要负责品牌行销,后者管理系统、仓储与客服。(摄影/骆裕隆)

卖香氛的、跟卖鸭掌的,背后,原来是同一个老板?

走在西门町街头,醒目的三角窗地段,可以看到当红嘻哈歌手瘦子,与知名男星炎亚纶代言的质感香氛品牌Shareco与KP大大的看板和店铺;距离3分钟路程,诚品武昌店一楼则有网路热销鸭掌品牌老彭友。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产品背后操盘者,都是年营收逾7亿的新兴电商公司——光速火箭。

保守创办人推大胆布局

弃占8成营收生意,转攻品牌

在网路上搜寻光速火箭,会发现这家公司不仅将自有品牌从线上带到了线下,还同时提供品牌网路代营运,以及「一页式商店」这样的云端开店工具。

20、21年,即便台湾COVID-19疫情反复,该公司不仅始终维持获利,营收更年年翻倍,并也已启动上市计划。

但不论是大手笔找艺人代言、疫情期间一年线下快速展店8个据点,或从卖香氛跨足卖鸭掌,这一路看似多元且大胆的布局,却是来自自称「保守派」的2位创办人——光速火箭董事长陈冠恺,及总经理李冠霆。

前者是军人出身,后者原本是工程师,两人曾任职于同一家公司,但一直到离职后各自创业,才因为同样发展电商事业频繁交流,真正熟识。

当时2人的创业题目都是「选品电商」。李冠霆说:「那时候就是直接找东西来卖,生活用品、扫把之类。」因为在先前的工作培养起一定的行销能力,两人生意越做越好,很快,各自年营收都上看亿元。

但生意越做越顺的同时,他们也察觉一个关键问题:「今天卖拖把、明天卖扫把,你的品牌是没有累积性的。」

明明眼前是好赚的快钱,但当营业额做得越大,他们却感到能掌控的东西越少,不禁自问:「找到一个好产品、一个时机点,就暴(红)起来,但真的可以一辈子这么顺遂吗?」

李冠霆形容,他们的角色就像组装者,有时把A加上B,就会升空,但「你兜,别人也可以兜」,这些东西都不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

他拿找瘦子代言自家品牌为例,表示当时还没投广告,业绩已经飞天。「但台湾有多少瘦子?」他说,「这不在我掌控范围内啊。」

这种「不踏实」的感觉,成了一路驱使2人总能在红利消失前抢进下一波成长机会的关键推力——危机意识。

在这样的意识驱使下,两人开始认真思考,是否应该继续选品电商的事业。

李冠霆这些年来经营电商的心得是,以台湾人口基数,只要找到一个市场缺口,营收要从零做到5千万其实容易,但要再往上跳升至1亿,就会明显感觉到困难。

他解释,要从5千万成长到1亿,意味着在维持既有品项销售的同时,还必须开发新的爆品,但这时,旧品项的竞争者也在增加,「你的心就被分两半。」他说,以此类推,从1亿再到1亿5千万,也会是同样情况,难度只会越来越高。

这和云端会计系统NexTrek创办人邱奕淳的观察一致,「一般中、小型电商的天花板大概就是1亿上下。」他表示,很多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冲到2、3千万,但经常在6、7千万就会卡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都有心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2人,在2018年决定将彼此的资金和团队资源都集中到光速火箭这家公司,正式合伙;同时大胆放手营收贡献近8成的选品事业,全力发展自有品牌。

「等于是要把赚钱戒断,」陈冠恺直言。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他也清楚,公司如果要长久,就必须发展品牌,而要把品牌做好,就不能继续分心。

邱奕淳指出,这相当特别,很少电商会在早期投入资源打造产品核心理念。多数电商在相同发展阶段时,可能都还忙于面对「这个产品卖不卖得动」,而不会思考长远发展计划。

就结果来说,当他们更专注发展自有香氛品牌,确实看到业绩成长,再加上后续找来瘦子的名人代言策略成功,更让品牌知名度在1年内大爆发。

赌上100万、3员工去做

线下开店,晋升「百万柜」

但让他们更进一步往上跳升一大阶的,是2019年前进线下开店的决策。

「我们在网路上卖(香氛),你根本没闻过,怎么敢买?」陈冠恺自嘲:「这件事其实很瞎。」他知道,即便行销功力再高,也不可能说服所有消费者购买,如果不做改变,碰到天花板只是迟早。

就像李冠霆说:「你红利不可能吃一辈子。」

于是,又一次在危机意识的驱使下,他们动起了开设线下门市的念头。

多数中小型电商不敢轻易跨入实体,是因对网路起家的他们来说,实体宛如另一个世界,不论选址、柜位陈列、还是人员训练,再再都是学问。

就如台湾电商顾问TeSA董事长陈显立所说:「电商是很科学的,但实体刚好不是。」无法掌握完整的数据下判断,对电商人来说,就像出门没带手机一样不踏实。

对光速火箭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在下决定前,李冠霆发挥工程师脑袋反复计算,但不论怎么算,对于实体门市一天卖出多少瓶香氛可以打平的数字始终抱以问号:「真的有办法这样吗?」缺乏线下经验的他,完全无法想像。

最终之所以在高度怀疑中仍决定投入,关键在于他们已经清楚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这件事我失败顶多赔100万,跟3个人(指门市人员)负责。」陈冠恺坦言,这个决策的压力很大,但他相信以公司当时营运状况,可承受风险,况且,如果只因为怀疑就却步,那将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实际上,答案确实出乎意料。

「我们开第一家,完全跟我们想的不一样。」李冠霆表示,第一家店设在诚品武昌店的3楼,不算太好的位置,但第1个月就卖破百万营业额,约可排上全馆前10名。

他们认为,一部分是来自线上蓄积多时的品牌能量与广告外溢效应;另一方面也可归功于他们为了打响第一战,在自家香氛品牌之外,还找来许多品牌一起「集气」销售。

如艺人高宇蓁创办的保养品牌J.GAO.就是友情相挺的品牌之一。高宇蓁记得当时多数人都没有线下销售经验,心理对业绩也没个谱,没想到一开卖立刻成为「百万柜」。

陈冠恺一度也曾担心好业绩只是蜜月期,但后来,业绩好到各大百货都主动向他们招手,他就知道这不只是偶然。更重要的是,线下业绩爆发同时,他们的线上销售也没有因此受影响。换言之,线下就像是为他们开了新的营收水龙头。

于是他们一口气签下多个百货进柜合约,并快速在1年内开出8个实体据点。

这就是光速火箭,形容自己很保守,下决定前总要先仔细想过几轮、算上几番,并习惯维持高现金水位。但一旦确认商机,就会以最强执行力,高速将红利抓进手里。

不过,即便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线下店都还能获利,解封后,线下业绩更是大爆发,却还是没有为他们建立起安全感。

危机意识驱动下,让他们再一次出手,于2021年收购老彭友,跨入不同品类。

从轻奢品跨界食品业

对冲风险,拚第2成长曲线

「我们当时想找个不同产业,让风险对冲。」李冠霆解释。而民生必需的食品,正好可以互补。

先是挑战实体经营,又跨足未曾做过的食品业,危机感对他们来说,显然比「未知」更让人感到害怕。

开店平台Shopline产品总监叶力维观察,网路原生品牌的成长,通常是主理人先找到一个有办法掌握供应链的利基市场,因本身对这市场有相当程度认识,就可以在品类、目标消费群体、行销等方面集中火力做大。但当这个利基市场达到成长末段,需要开拓新品类,发展第2成长曲线时,经常会卡关。

毕竟不同于大品牌有专职人员寻商拓品,电商原生品牌大多是小团队经营,要跨出不熟悉的舒适圈其实很不容易。

这是为什么市场上多数品牌电商即便意识到可能遭遇成长天花板,真正挑战跨界经营的案例却不多。

实际上,这件事对光速火箭同样不简单,他们迄今也还在探索该如何让老彭友发挥出原先预期效益。

和2人相识多年,饰品品牌Bonny&Read创办人蔡咏霖认为,这个团队除了创办人的特质互补,特点就是「他们很愿意尝试任何没有做过的事。」

但这些大胆尝试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大前提,陈冠恺说:「先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完全赔掉还可以接受,就去做。」

而光速火箭旗下,收入稳定且毛利高的品牌网路行销代操和云端软体服务业务,就是两根为他们持续扩大「可接受范围」的关键支柱。

「我们代操跟以往广告公司不太一样。」陈冠恺表示:「我保证你业绩,如果没做到,不会收你任何一笔钱。」但也因此,他不讳言:「我的收费非常贵,我抽(利润的)50%。」

直播主宥凯是光速火箭的品牌代操客户之一,他认为有别于许多业者不论业绩如何都要收取固定费用,这种「有赚大家一起分,没赚就一起吸收」的做法更能强化合作关系。

另外李冠霆说明,经营一页式商店对他们来说,只是将自用服务开放给外部租用,在提高附加价值之余,又不会增加额外负担。

可以说,这两块业务乍看不如做品牌来得光鲜诱人,营收也无法比拟,却是帮他们持续累积资产,进而得以在看到机会时,能勇敢把握的功臣。

现在的光速火箭比过去有更高的尝试本钱,除了采取拓展产品类别的方式避险,他们也跨出海外,并积极筹备上市,都是为了要更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为看清了本质,所以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也因为这样的警觉,他们的火箭才能持续升空。

商业周刊18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