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凌晨五点的西湖——老年跑团的新年第一天

(原标题:遇见凌晨五点的西湖——老年跑团的新年第一天)

新华社杭州1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熊茂伶 檀易晓曹勇清在凌晨3点20分开始了他2017年的第一天。和往常一样,他要赶上3:55分的夜班公交车,再从公交站自行车骑到西湖的断桥边,一边做准备活动,一边等着他的队友,一起开始每周四次的例行环湖跑。

不同于一般慢走、打太极晨练方式,曹永清所在的杭州市江干区钱江长跑协会共有注册会员163人,其中将近一半人跑过马拉松。而协会中队员平均年龄近70岁,最大的已89岁。

“就算不训练,我也会每天在家门口跑步,”曹勇清边压腿边说,今年已75岁的他加入钱江长跑协会已20年,是每周训练的“70后老男孩主力军的一员,“我在队里还算正当年哩。”

五点不到,陆陆续续地已有30位老人骑车来到断桥边,大家互相问候着,换下毛衣,穿着单薄的运动衫队长黄来法的指挥下做起了热身操。按照周日的惯例,他们要环湖跑十公里。

从断桥出发,沿着南山路一路向南,经过苏堤北上,到孤山路,再从白堤返回断桥,这个路线刚好10公里出头。天色还很黑,雾气微重,借着朦胧的路灯,老人们开始了新年的第一跑。

73岁的队长黄来法说,西湖周边路线很多,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组合,3公里、6公里、10公里,甚至半程马拉松,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路线。“湖边景色好,太适合跑步了。”他说。

“我们都是老杭州了,对西湖是有情结的,特别是断桥边。”55岁的张柏春说。他在这个团队里算是年轻的,通常都慢跑十公里来到湖边,和队友一起环湖跑后,再跑步回家,“这是杭州的窗口,再辛苦也要来这里跑。”

69岁的郑荣福说,尽管平时只跑六七公里、十来公里,但团队中的很多人都可以参加半马、全马,“能力都很强的。”

同伴问他今年跑了几个马拉松,郑荣福有些自豪地说:“今年跑了10个,7个全程,3个半程。”队友连赞“厉害”。郑荣福从65岁开始跑马拉松,几年下来,他已经积累了30余件参赛T恤。“2017年我就70岁了,是70岁以上年龄段最年轻的,我一定能有更好的名次。”郑荣福高兴地说。

张柏春也是协会中马拉松集训队的一员,新年的第二天他就要去跑人生中第99个马拉松了,“我1991年开始跑的时候,马拉松在中国还不流行。”张柏春说,“当时说这辈子要跑100个马拉松都没人信,现在我的梦想是要在65岁前跑完200个马拉松。”

而对有些队员来说,马拉松并不是最终目标。61岁的朱莲瑛是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队员,加入不到两年。她参加跑团是想加强跑步训练,提高自己的“铁人三项”(游泳、自行车、长跑)的成绩。

“正应了那句话,越吃越想吃,越玩越要玩,跑步是会上瘾的。”朱莲瑛说。

郑荣福笑称,整个团队尽管年纪大,几乎都没有老年斑。“六七十岁的人,腰板挺直,身形苗条,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这都是跑出来的!”

新的一年,黄来法也即将卸下队长的职责,他很是不舍。

“这个长跑协会就是我的第二单位,”黄来法笑着说,“我已经当了15年的队长了,明年是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也该换个新人带领大家了。”

为了这份每周上班四天的“工作”,黄来法几乎从不和家人长途旅行。“都是和队员出去旅行的。”他笑着说。

为安排训练,黄来法学会了用qq,还在2014年就用起了微信。在他的影响下,队员们纷纷回家向各自的子女求教”,4个月前还建成了微信群。

我会群里传一些跑步照片,也会通知大家跑步的时间和注意事项,”黄来法说,“有些年纪大的使用不习惯,我再去打电话告知。”

虽然加入协会只需每年交10元象征性会费,但是必须要达到1小时内跑完十公里的硬性指标。

同时,还要“实习”三个月来适应早起晨跑,准时在清晨5点开跑。为了能及时赶到西湖边,很多人都要一早4点起床,但仍乐此不疲。

“一个人跑空落落的,大家一起跑才开心呢。”朱莲瑛说,团队像个大家庭一样,充满欢声笑语,十分温馨

清晨五时,“老年跑团”准时开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还藏在天空,只有断桥上的盏盏路灯照亮着他们的线路

(原标题:遇见凌晨五点的西湖——老年跑团的新年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