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守慈专栏》「区块链」对创新经济多元产业的影响
金融科技(Fintech)议题,引发外界开始注意「区块链」对创新经济多元产业所产生的影响。(示意图/达志影像 Shutterstock提供)
近来金融科技(Fintech)之议题引起广大热烈的讨论,关键在于虚拟货币比特币的背后采用的「区块链 (Blockchain)」资讯科技对于金融相关产业的冲击与创新机会。比特币虽有去中心化且资料无法被窜改的好处(图1),但是其非实名制特性,让大众对于它成为普遍流通之虚拟货币仍存有疑虑。然而,区块链资讯科技将对创新经济多元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图2)。其新型去中心化的帐本(Ledger)功能技术与协议、帐本不可随意更改或伪造、无需信任积累的分散式信用建立方式、非对称加密、潜在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智慧资产(不限于货币的有形或无形价值资产)能通过智慧合约完全自动化执行的更广泛指令(不限于注册、存储、确认、交易和移转)等特征,将对许多产业产生重要影响。智慧资产的核心是控制所有权,对于在区块链上注册的智慧资产,能够通过私密金钥随时地使用。未来十年智慧资产、智慧合约和多元的创新服务与应用预期将快速发展,而台湾各产业应当思考区块链可能带来之创新经济的两类影响 -「创新的经济活动」(产生新价值的新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创新」(产生新的营运流程或获利模式)。
图1: 区块链资讯科技之概念图(Source:《Banks seek the key to blockchain 》by The Financial Times )
图2: 区块链资讯科技的角色与影响力(Source: Virtual Capital Ventures)
以财务金融领域为例,美国的那斯达克股票交易所(Nasdaq)使用其区块链系统来处理代理投票(Proxy Voting),并先由爱沙尼亚国家首都的塔林交易所开始试行。代理投票通常是证券经纪商透过邮件或电话联系这些股东,实为一项耗时、手动或纸张方式处理的流程。而爱沙尼亚拥有一套国家数位化之电子居留标识系统(e-Residency),且该系统同时开放给非居民和其他国家的公民。这些透过区块链处理的代理投票,在不可改变的总帐本与数位化的全过程,让股东能够用自己的手机进行投票,爱沙尼亚首都的塔林交易所也会永久存有股东的投票记录,同时也加速和简化了代理投票过程,让该国的线上政府服务向前迈出一大步,可谓是一项「经济活动的创新」。
图3: 即时乘坐共享La'Zooz App
另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例,以色列特拉维夫LaZooz(图3)运用区块链技术所发展的即时乘坐共享(Real-Time Ride-Sharing)分散式组织的社群,其「即时」意味着人们在旅途中可发现没有事先规划,却有相似行程的可乘坐共用汽车。其「共用」则指汽车驾驶并未视乘坐共用为一项以换取一定费用的商业行为,致使所有人可成为创造即时乘坐共享价值的一份子,而分享汽车空座位的驾驶也将被奖励获得Zooz Token,让自己未来也能享受即时乘坐共享的机会。此与Uber、Lyft等Taxi Apps不同之处在于即时乘坐共用可将道路上运行汽车的空座位占用率最大化,真正解决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并减少道路上的汽车数量。而Uber、Lyft等Taxi Apps因更多驾驶的加入、开车四处寻找乘客,反而增加道路上的汽车的数量。因此LaZooz可谓是一项「创新的经济活动」。
以前述两个例子中的智慧资产而言,Nasdaq Proxy Voting是无形的代理股东投票权,LaZooz是有形的可分享的汽车空位。以智慧合约而言,其虽类似传统的合约来界定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做或不做某事以换取某些东西,但其无需信任,且由指令代码进行定义,并由指令代码强制执行,完全自动且无法干预。Nasdaq Proxy Voting的指令代码是代理股东投票权的验证与投票,LaZooz的指令代码是汽车空位的分享并获得Zooz Token等。换言之,当回应接收到来的外部信息或资产,智慧合约的指令代码则会自动部署到共享复制的总账及其状态中,并监管总账上记载的资产(图4)。
图4:区块链智慧合约之概念图(Source: 《A simple model for smart contract》by R. G. Brown)
智慧合约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如应用于群众募资平台上,智慧合约可以监控募资的整个过程,设定达到募资目标并自动由投资者帐户拨款至创业者帐户,创业者的预算与开销也可以被追踪和审计,以增加透明度且给予投资者更大的权益保障。另一方面,在未来物联网的时代,许多有形的资产(如房产、家电、穿戴装置等)也都会植入相关的软硬体识别,加上连结许多无形的数位资产(如商家信誉、个性化兴趣等),利用区块链技术与协议可用来设计出多元的创新价值、创新服务、创新的营运流程或获利模式,让人类的生活进入去中心化的便捷智慧世界。期盼台湾各产业能够善加运用区块链资讯科技,开创另一波创新经济成长的机会。(本文作者为政大公企中心主任苑守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