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见证民间力崛起 公私伙伴关系成新主流

COP27在埃及邻近红海的渡假城镇夏姆锡克(Sharm El Sheikh)举行,比起去年在格拉斯哥(Glasgow)多了不少户外场馆,场地规模也大上不少。图为管制区(Blue Zone)的入口处。(图/ 远见提供)

在埃及夏姆锡克(Sharm El Sheikh)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缔约国大会(COP27),已经落幕。整整两周、外加两天的延长赛,各国摊开碳排帐册,最脏的石化燃料、最难克服的重工业碳排,一一抛出,寻求解方。

快活不下去的开发中国家,更是自揭伤疤,向世界控诉、求偿,造就史上破天荒的头一遭:「损失与损害」正式在决议中立案。

有人说,这是一场「道德的胜利」,但才言犹在耳的1.5°C升温目标呢?汰换石化燃料的决心呢?

只能说,在这个结合「秀场」与「展演」活动结束后,科学家、主政环保的官员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正要开始。

找答案,或许不该只是继续盼望政府的作为。《远见》记者在COP27全球气候议题的最前线,现场直击,崛起的私部门做了哪些努力?各国气候官员们决定了什么?未来,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图/ 远见提供)

首次通过「损失与损害」基金,富国却不埋单

「在场没有听到反对,那么,『损失与损害』基金,如是通过。」11月20日清早,COP27主席苏克里(Sameh Shoukry)敲响议事槌,史上第二长的COP,终于在缔约国间达成共识。

摊开历来气候政治的讨论中,核心议题一路变迁:过去,为防止地球持续升温,开始推动减排(Mitigation)温室气体、能源转型;后来则增加人类如何与极端气候共存的调适策略(Adaptation),如防灾科技、盖堤防。

演变至今,主流氛围又转向全球的气候受害国,把矛头直接指向历史上的碳排大户,透过科学归因,寻求国际社群直接、立即的赔偿。如非洲仅排放全球3%的温室气体,却因为贫富差距,成为极端气候、生活物资飙涨下,受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于是〈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便诞生了,且成为赔偿理论的依据。

只是,当开发中国家,拿〈损失与损害〉作为向美国、欧洲等工业化较早地区的索赔诉求时,却不被埋单。只因,这些已开发国家以往都以捐赠、扶弱的态势作为补偿,如今一旦将赔偿「明文化」,原本的善举将沦为罚单,而且金额恐怕不少,无异是面子里子全输。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生效的30年历史里,这是第一次,会员国间有足够的共识,将长期以来尚有争议的〈损失与损害〉放入议程,成为本届COP的最大亮点。

(图/ 远见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对台湾而言,虽然并不是《气候公约》缔约国,但随着近年来民间企业及NGO逐步热衷参与COP,在气候议题贡献一己之力,因此在民间力量发酵下,台湾也渐有声量。

行政院能源及减碳办公室副执行长林子伦分析,台湾碳排高峰已过,只剩全球0.56%,减碳是既定目标,但各国的「天赋」不一样,如北欧国家,充满水利资源,不用很费力就能净零,台湾有得天独厚的风场,有潜力,但还在路上。

另外,台湾的企业效能及人才向来举世闻名,再加上,台湾以私部门参与国际气候论坛多年,早已累积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台湾以企业为角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或科技解方协助全球解决各种减碳的难题,将会是台湾在全球气候议题掌握话语权的方法。

台湾靠私部门参与,积极向国际发声

《远见》在COP27现场,询问参与超过10届COP的学者林子伦、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李河清、清大科法所教授范建得、天气风险公司总经理彭启明,他们无不同意,与往年相比,「私部门」在COP的戏份愈来愈吃重。

而在这次的COP,私部门崭露头角的,还不只台湾。当飞机从在夏姆锡克上空盘旋、缓降,俯瞰这座西奈半岛上邻近红海的小镇,一望无尽的沙漠中,无中生有,长出一座足以容纳五万人有余的临时场馆。

「以前大概就是各国政府来这边,宣传自己做得有多好,但这次完全不一样,」彭启明观察,或许是场地特别大,今年管制区(Blue Zone)内国家馆(Pavilion)的展览,也比过往澎湃(丰盛之意)不少,虽以国家为名,但充满了民间企业的元素。

图为大型地球模型,在各个主题场馆中成为吸睛利器。除了严肃的气候谈判,在COP上争取眼球,也成为不少NGO、倡议团体的目标。(图/ 远见提供)

像是日本馆,是由官方带着一众科技、能源业企业,从展示防热的布料、光伏玻璃、三菱氢能引擎,到Hitachi的电网系统。由国家引进门,参与场内的商业结盟与交流,抢攻绿能商机。

又如历经浩劫的巴基斯坦展馆,以「今日的巴基斯坦,也有可能轮到你」为标语,唤醒各国同情。新加坡积极发展自愿性碳市场,首设国家馆,找来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在场馆种满植物。

国内有战事,却不放弃每一个发声机会的乌克兰,也首次在大会管制区内设立国家馆,灰暗的设计肃穆却不悲情,与对街雨林主题、花花绿绿的巴西馆形成对比。各展馆摊位之大,各自推出的演讲、论坛,都是该国来自气候领域的企业、NGO的一时之选。

林子伦解释,在这类气候政治的场域,意见可以分为决议(decision)、倡议(initiative)跟抗议游行(protest, demonstration),三个层次的约束力由高到低,但议题也由单一到多元。

过去重点在「决议」本身,议案由缔约国间在会议室里谈定,台湾只能被动了解。但其实,不局限缔约国参加的国家馆活动、周边会议、社群中心的发表、企业倡议与展示方兴未艾,甚至是台湾青年气候联盟参与的抗议与国际串联,虽属于非正式议程,却俨然是台湾靠「民间力」参与国际气候议题的绝佳敲门砖。

气候政治的成败,除了在气候外交的谈判桌上比拳头、比论理,在议场外,也比如何说好故事,留下国际印象。

回头来看,台湾有许多自立自强的企业,跟其他团体合作,参与官方的周边会议(Side Event),台湾企业虽然没有政府可撑腰,也已自行走出一条参与COP的模式。除了参与COP最有历史的台达电子,今年更有银行、道路工程,甚至是推广素食的大学校长,在COP获得机会,向国际发声。

(图/ 远见提供)

公私伙伴协力减碳,推动气候行动落地

只是私部门的崛起,并非意味着政府的角色淡化。

在政策面,你可以从COP27的另一个热门关键字: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看出端倪。

范建得举例,无论是日本的联合抵换额度机制(Joint Crediting Mechanism, JCM)、美国气候特使凯瑞(John Kerry)推行新的碳权机制,称为能源转型加速器(Energy Transition Accelerator),都在为企业创造投资减碳的诱因,另一方面,也在解决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与技术的问题。

过去,无论是在哥本哈根决议设立的1000亿基金,还是正在讨论中的〈损失与损害〉补偿,都会面临出钱的一方想监理、评估成效,受赠(偿)的国家觉得主权、国格遭剥夺的问题。透过创新的机制,引入资本、技术投入需要资源的开发中国家,也以国家的力量,保证投资者,最终可以获得严格认证的碳权。

如美国祭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以优惠补贴方式能源转型的投资。敏锐的台厂早已嗅到商机,在力行「美国制造」的政策下,提早布局。美国扶植新能源,同时也在对焦自身利益。

美国对外,则与企业成立先行者联盟(First Mover Coalition),透过共同采购的力量,优先选择低碳供应链,帮助航运、钢铁等能源大户脱碳。加上COP会期中,民主党在期中选举表现不俗,更让拜登直言,美国会坚定不移地(unwavering)、站在世界气候政治的舞台。

(图/ 远见提供)

七年前,《巴黎协定》签订时,国际社群要求碳排,仍以国家责任来计算,大概很难想像,随着愈来愈多的发电、储能、负碳技术被发明,如今,连过去能源事业核心的电网服务,都有部分在民间参与发电、储能下,由「民间力」取代。

公私伙伴协力减碳,在气候公约缔约30年来,已成为新主流。如今,台湾接轨国际,从工商业界到学界,都在呼吁仍躺在立法院的《气候变迁因应法》通过修法,在《巴黎协定》第6章的架构下,政府应建立一套属于台湾的碳交易市场。碳市场的良窳,决定了台湾在气候金融上,究竟是「边缘人」,还是新势力。

回扣台湾产业,以出口为主,企业有碳权需求、也愿意投资,但现阶段台湾没有交易平台,资本只能向外流动。如成立仅一年的新加坡碳交易平台,由新国坡国家资本与民间银行合作成立的Climate Impact Exchange(CIX),就成功吸引台湾的奇美、华邦电,在平台上竞标碳权。

COP27在大会订出「共同实践(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的主轴中,发展中国家将决议视为历史性的胜利,但更多国家认为,在减排、维护1.5℃、排除石化燃料的决心上,决议毫无诚意。气候的分歧,在可见的未来仍会继续,但随着企业、民间搭建起的绿色经济,问题的解方,不再只有一种。

本文作者:白育纶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2月号4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