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精选》创造相遇的空间 为公众造屋
北屯眷恋山光好宅。(图/林格立)
高楼是为何而起?建筑是为何而立?建筑收纳了人们生活的各类需求,各种机能在空间中得到满足,对长年深耕公共工程领域的建筑师姜乐静来说,不管是住宅使用或是公共空间,她更在意的是如何在空间里创造更多与人「相遇」的机会。
问姜乐静怎么与公共工程结缘,她说要从30多年前刚毕业的故事讲起。
东海建筑系毕业后,姜乐静加入学长的团队,参与了具革命性的建案「理想国」,复苏旧有的街区空间,在今日看来仍属前卫的艺术造街实验行动;还有柯比意广场的设计,开发者接受设计创意退让空间作为公共广场,成为容纳各阶层的共享空间。这些案例中,都有着「公共」的影子,也在姜乐静的心中埋下种子。
当时建筑师郭中端从日本回来,在宜兰冬山河创造的「地景革命」,还有同学黄声远在宜兰的耕耘,他们的「用心改变」,也让姜乐静想着能为故乡台中做些什么。
让她备受瞩目的机会出现了,台中后火车站闲置的20号仓库,是她参与的第一个公共工程案,在资源不充足的情况,连结了众多民间力量,由众人共同讨论,荟萃出大家想要的文创艺术空间。
921大地震亦是姜乐静人生的转机,当时随幸朝明神父进入灾区勘灾,进而与东海建筑工作队投入山区校园重建,南投信义乡的潭南国小是她融入布农家屋概念设计的校园,也成了在地重建希望的所在,掀起台湾「新校园运动」的前奏。
说着她一步一步投入公共工程的历程,姜乐静确认了建筑最好的样态,从来不是一人专断的决定,「想为普罗大众做设计」的信念,一直回荡在她心中。
北屯眷恋山光好宅
姜乐静做设计,她更在意如何在空间里创造更多与人「相遇」的机会。(图/林格立)
宜居的方程式
从台中太原车站步行约五分钟,即可见到楼高十层,以白色为主体、草绿色腰带相间的「北屯眷恋山光好宅」。昔日是省政府时期新闻处眷舍「长安新村」的一部分,而今成为实践居住正义、只租不售、弱势优先的社会住宅。
姜乐静说:「其实我一直怀念眷村那种串门子的人际关系,那样的美好。」她把那样的想望画进设计图里,顺着原来的都市纹理,保留原基地的巷道,社宅分成两栋,各自独立又有大平台相接,「一楼层大概10户左右,是最适合的。」姜乐静解释,这是最洽当的尺度,邻居会彼此互动认识,超过十多户,大家就容易陌生了。
连接两栋楼的宽阔平台设在二楼跟五楼,形成二楼挑高近十米的半户外公共空间。地板铺设橡胶地皮,是让老人与小孩能安全游乐的地方,并大胆地用上黄橘蓝绿的拼布色块,成为视觉焦点,也让空间有着共荣与活泼气息。以隔栅取代实墙,是取自眷村的竹篱笆意象,但不想色调单一,姜乐静在艺术家朋友建议下用混色处理,挑了木色、橘金、银三种颜色,以1:1:3的比例挑染成律动的旋律。
姜乐静形容这方公共空间就是一个剧场,大家可以各自找到舒适的角落,孩子骑脚踏车,长辈可在一旁照看,年轻人聚集讨论,或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婆婆妈妈话家常,居民串门子,「这里面有十几处不同的有趣角落,就不会无聊。」在顶楼提供了共居房型,打破独门独户的格局,让五间套房有独立的卫浴,但拿出局部空间做为共享客厅、餐厅和厨房,适合喜欢分享交流的民众,或是青银共居,这是设计师的社会实验,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想像。
在讲究坪效的住宅区,姜乐静并没有将容积奖励的额度盖好盖满,而是为220户的社宅居民创造了更多公共可互动的空间,还有更多的大自然及绿意。
「长安新村」是1963年开发的宿舍,当时种下的树已有三、四层楼高了,充满眷村味的芒果、龙眼、荔枝、杨桃,建筑师不忍砍去,尽可能把老树都移到周边,让建筑往后退,甚至牺牲三楼的一个单元,只为让老树可伸展枝叶。好的通风与采光对住宅再重要不过了,两栋楼的栋距是原初的街道宽,建物较四周高,形成的穿堂风,提供24小时的凉爽;这样开放式的设计,串联了社区既有的街廓纹理,型塑出舒适的散步廊道,并且敞开接纳四周邻里的居民。
设计师更费心地让每间屋子都有对外窗,收集四季的阳光,这样设计不像一般商业住宅管线集中统一,因此设计上较为繁复,但能让每一个单位都享有日照权,是居住的基本权利。
社宅就像一个立体的聚落,汇集各式各样的人入驻,「我适合为普罗大众做设计」,建筑师施展了设计的魔法,为「宜居」的多元想像提供各种的可能性。
社宅二楼的大平台创造出近十米挑高的半户外公共空间,铺设亮眼的橡胶地皮,是居民互动游憩的场地。(图/林格立)
绿川上的木构桥
位在绿川上的一座木构桥,串起了城市生活多元的可能性。(图/林格立)
不只是一座桥
被称为「小京都」的台中老城区,其实是个水岸城市,有绿川与柳川两条重要河川流贯,台中市政府近年来已完成整治工程,姜乐静也参与绿川第二期部分景观改建工程。
从车水马龙的复兴路转进巷弄里,流水声、鸟鸣声、风的吹拂和满眼的绿意旋即包围感官,远方有一六角形结构的木构步桥,即是台中土生土长的姜乐静为在地新搭起的一座地景「绿川书桥」。
「桥」在建筑人的心中,不仅只是结构的呈现,桥是一个中介、是过度,既是通道,又是连结,是创造各种相遇的空间。自称「街童建筑师」的姜乐静,说自己是街头长大的孩子,她喜欢街道与骑楼那种半户外的空间,可以遇见店舖里不同的职人,这才是精采与有趣的地方。
「设计提供了一种想像,建筑也是剧场,你要能想像什么样的聚会即将发生在你设计的空间里。」一座桥有几种功能?通行、休憩、拍照打卡只是基本款,六角形的木构设计,像是隧道,在阳光下,可以阅读木构的光影。建筑师在桥上装上书柜,安上椅子,有人带了书来桥上阅读。之前桥旁有家书店,店主人不定期在桥上举办说书会,分享故事。姜乐静也曾在桥上自办过一场音乐会,自费邀请了吉他手吴建南来为读诗的众人合鸣,成了树荫下河流之上的文艺小屋。它还可以是个市集,也可以是一个休憩的空间,「『生活』这件事情才是真正重要的,不是建筑物,不是一个雕塑,也不是一个物件。」姜乐静说。
台中动物之家后里园区
动物之家为大家创造与有缘动物相遇的空间,一对对成功领养的家庭也在动物之家留下幸福的身影。(图/林格立)
与有缘动物相遇的机会
去(2021)年重建完成,就获得极高的评价与知名度的台中动物之家后里园区,还被媒体封为全台最美的动物之家,也是出自姜乐静之手。「台湾有这样照顾流浪猫犬的空间出现,也代表台湾社会已成熟到一定程度了。」姜乐静解释。
动物之家基地属狭长型,姜乐静配合将建筑主体拉长,并且座向转45度,让每只毛小孩都能享受到阳光。圆弧的身型空间,以白色为基底,柠檬黄为辅色妆点在窗框、座椅等细处,增加大家的记忆点。人与动物的需求截然不同,姜乐静就教于兽医师,了解毛小孩的习性。猫咪生性紧张,因此狗与猫一定要分区安置,而且毛孩们对气味敏感更胜于声音,通风更显重要。她将成犬舍设在北方,拉高的楼板,利于空气流通。猫咪怕冷,因此猫舍安在南方,并利用自动排烟的高窗通风节能。
尽管狗儿热爱社交,但也需要独处的空间,因此一楼的犬舍是两犬一舍,配置为两房一厅,当狗狗想要静一静的时候,就可进到专属的角落;共用的一厅是社交空间,可与狗室友互动,也是民众参观互动的橱窗。二楼配置为小小狗的犬舍,一室六犬能相互作伴,学习社会化。姜乐静还从专业又资历丰富的兽医院院长王丽贞得知,阶梯高度不利于狗狗的关节,小小狗也不擅长下阶梯,特别设计了斜坡走道,让狗狗舒适地上下楼。
猫咪喜欢独处,因此一猫一室,几乎每间房都有对外的玻璃窗,每当喵皇在窗边沉思,最适合观察牠们优美姿态。猫咪需要数个藏身处,每间猫舍都设有跳台,供猫咪玩耍。姜乐静也仔细询问工作流程,设计将志工清扫的动线与大众参观动线区隔,维持参观者的好印象。姜乐静滔滔不绝地说着,为何如此这般,是设计者对毛小孩的将心比心。
动物之家并非以收容为主,而是鼓励以领养代替购买,因此依据需求设计了大猫室,是人与猫咪互动的空间,进入之前请先细读园方的宣导,须尊重猫咪意愿,轻声细语,并放轻动作。想要收养的猫咪,经过园方同意后,可以带到大猫室来熟悉互动,也可让园方评估收养人是否适合。「收容之后的转介才是最重要的,」动物之家是「提供了大家遇到与你有缘动物的机会。」姜乐静的设计正如此实践着。
本文作者:邓慧纯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2.11》)
《台湾光华2022.11》